“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中,我家18间民宿总是满员,农家乐也经常翻台,收入比在外打工时多了很多。”站在老牛湾景区自家的院落前,45岁的王先生笑得合不拢嘴。这个曾常年在外漂泊的偏关汉子,如今靠着家门口的长城黄河风光,成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在偏关县,像王先生这样因“绿”而兴、因“旅”而富的故事,正随着山河画卷的徐徐展开,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县,偏关县立足长城与黄河两大文化遗产交汇的独特禀赋,以“三绿”战略为笔,在黄土高原上勾勒出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业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截至8月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5亿元,“三绿”产业增加值完成4.95亿元……一个个亮眼数据背后,是“生态打底、产业为要、文化铸魂”的发展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生动呈现。
在偏关县的田野间,“有机谷偏关味”的字样格外醒目。作为“中国糜子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偏关54.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有机旱作物占比达58.8%,这片绿色田野上,孕育出“偏关小米”“偏关羊肉”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偏关豆腐”“偏关莜面”“偏关山羊”“偏关海红”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培育杂粮食品、酿品、饮品、肉制品、功能食品等五大产业集群,“谷蕴偏关”区域品牌越叫越响,2024年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2.3亿元,让黄土高原的“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绿色发展的底色,不仅体现在田间地头,更延伸到新能源领域。中电金谷100MW混合储能独立调频电站已经投入运行,机器轰鸣中透着新生机。这个总投资6.7亿元的项目,采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电容与锂电池混合储能技术,可支撑20倍于自身规模的新能源发电消纳,填补了偏关新能源储能电站的空白。项目负责人介绍,电站年产值将达亿元,带动500余人就业。随着绿色能源强县战略的实施,华电山西偏关7万千瓦风电、大唐9万千瓦风电、华能13万千瓦偏关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项目相继在偏关落地,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204.8万千瓦,绿色新能源产值5.35亿元,不仅为电网稳定添砖加瓦,更让“绿色能源”成为偏关县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文旅康养与生态资源的深度融合。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老牛湾,既是黄河入晋的起点,也是明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来自台北的游客郭先生站在峡谷边,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碧绿的黄河绕着奇绝山势,石头房子、古码头藏着说不尽的故事,这趟旅行太值了。”特别是今年“五一”假期,偏关县以“黄河作伴观长城・慢游诗意老牛湾”为主题,联动老牛湾、红门口等景区,推出20余项文旅活动,从古装战士巡城到实景剧《四公主省亲》,从乾坤湾民歌汇到星空酒店体验,让“小众”县城凭借独特的边塞风情和慢生活节奏,走进了“大众”视野。
为了让“流量”变“留量”,偏关县全力推进老牛湾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围绕慢食、慢居、慢游、慢业、慢情、慢养“六慢体验”,打造“国际慢生活区”。目前,老牛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游客中心主体已完工,200间民宿完成提标改造,日处理500吨的污水处理厂让山水更清;而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乾坤湾文旅康养示范区的招商运营,39个观景平台沿黄河一号、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串联全域,更让“长城黄河握手处”的文旅IP越擦越亮。在此基础上,偏关县还联动内蒙古清水河县、准格尔旗的景区,推动“三地联盟”一体化运营,让晋蒙大峡谷的风光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成功举办2025山西·忻州“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截至八月底,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8.8万人次,带动旅游总收入约7056万元。
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偏关县创新推出“黄河长城握手处我在偏关有棵树”生态认领活动,1200余人参与认领3000余株树木,以“云端播绿+线下扎根”的模式为黄河岸添新绿;在乾坤湾,“鱼菜共生”大棚里,蔬菜与鱼儿共享一汪清水,既成了观光景点,又让村民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红色研学、边塞文化体验等项目的推出,更让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写生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此落地,让文旅内涵愈发丰富。
从有机农田到绿色能源,从古村民宿到生态廊道,偏关县正以“三绿”战略为引领,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答卷。随着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更多专业人才加入,这片山河相拥的土地,必将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走出更具特色、更富活力的发展新路径,让“诗意慢生活、北方桃花源”的品牌响彻长城内外、黄河两岸。(记者杨峰雷 乔龙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