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国字号品牌占全省半壁江山 忻州特优农业铸就“金名片”
2025年10月20日 10时07分   忻州日报

开栏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打牢基础,任务艰巨繁重、意义尤为深远。

“十四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锚定“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干字当头、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来之不易的优异成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忻州篇章作出贡献。自今日起,本报推出“非凡‘十四五’ 魅力新忻州”专栏,系统展现全市各领域各行业在“十四五”期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就,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圆满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注入更强动力。

金黄黍米飘香,特色产业兴旺,忻州大地奏响“特”“优”农业奋进曲。“十四五”期间,忻州市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把杂粮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小杂粮走向大产业。

忻州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黄河入晋第一市,是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的源头,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孕育出颇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全市杂粮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占到山西全省近四分之一,产量约12亿斤,约占全省三分之一,规模稳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国唯一以杂粮全品类、整市域创建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授予“中国杂粮之都”称号,并形成了“一都八乡”的国字称号矩阵。藜麦、红芸豆、亚麻籽等小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第一。

在“特”“优”战略引领下,农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全市已形成杂粮、薯类、瓜菜、水果、中药材、药茶、生猪、羊、牛、蛋鸡十大优势产业。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鲜薯总产量约18亿斤;瓜菜产业仅今年上半年累计播种面积就达34.6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约26.44万亩;中药材在地面积26万亩左右;药茶加工企业20家,开发出5大类20余种产品。养殖业方面,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63.3万头,羊出栏87.77万头,牛出栏4.95万头,禽蛋产量4.5万吨。

品牌建设成效突出。全市有效用标优质农产品企业(合作社)达到295家,产品665个,其中绿色食品630个、有机农产品35个,认证产地达到203.13万亩,产品数量和面积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拥有8个“国字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县,总数占全省一半;14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7个产品入选全国特质农品,位居全省第一。还成功打造了“忻州杂粮”“忻州糯玉米”等市域公用品牌,培育产品品牌150余个。

科技创新为全产业链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2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13万亩,旱作节水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通过“科技副总”等服务机制,引导人才智力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在精深加工方面,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2家、省级杂粮产业化联合体5个,开发出速食、营养、功能3大类130余款杂粮产品,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

产业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4家、市级37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368个,家庭农场202个。通过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等载体,推动杂粮全链条、集群化发展。静乐县的藜麦粉成功出口法国,实现了山西藜麦粉首次出口,出口市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种植补贴、基地建设奖励等,为杂粮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随着秋收进度加快,五寨的甜糯玉米、岢岚的红芸豆、静乐的藜麦等特色产品,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忻州杂粮”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蹚出的“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小杂粮真正成为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记者刘鑫林)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