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浪潮奔涌的当下,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市委老干部局以“老干部+讲故事+短视频”的创新模式,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为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红色宣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土故事“有史有实”。“咱忻州的英雄故事,就得咱忻州的老同志来讲才够味儿!”市委老干部局在活动开展之初,精准把握方向,将“选对人、讲对事”放在首位。沿着日常与老干部们紧密相连的情感脉络,寻觅到那些对往昔岁月念念不忘、眼中闪烁着炽热光芒的老同志,他们自愿成为红色记忆的“代言人”,这份自愿与热情,是红色传承的内生动力。从平型关大捷的硝烟弥漫,到晋绥和晋察冀边区的军民鱼水深情,每一个故事都深深扎根于忻州这片土地,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熟悉的乡音、亲切的场景,让听众能够迅速融入故事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地域上的贴近性,使得红色故事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家乡先辈们真实的奋斗历程,可信度与亲切感倍增。同时,优先邀请“六好”老干部,为制作红色短视频树立起标杆,他们丰富的阅历、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品德,从源头上保证了作品的质量与正气,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有了坚实的引领者。
视频制作“有声有色”。在内容审核上,市委老干部局严谨细致,拿着党史资料逐字核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战役发生时间到英雄事迹,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歪曲与夸张。文稿不仅能清晰地讲述历史事件,更能深刻地阐述“不忘初心”的时代内涵,让红色故事在新时
代有了更深刻的解读与价值。在形式上,老干部们身着整齐的服装,胸前党员徽章熠熠生辉,对着镜头深情讲述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没有复杂的特效,没有华丽的包装,唯有真挚的情感如涓涓细流,缓缓流淌进观众的心田。笔者作为短视频讲述者之一,制作完毕后,久久沉浸在英烈王杨翠的故事中不能自拔,一鼓作气对王杨翠的故事又再次深度创作,写出了长达1万多字的纪实文学《青山杨翠》,刊发在《山西市场导报》,使英烈的事迹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让更多的人真切地感受到红色教育的强大感染力和穿透力。
红色活动“有行有效”。静乐县委老干部局在接到市委老干部局通知后,闻令而动,积极响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作品的拍摄中。精心设计了“确定人选—核定讲稿—拍摄—审核—内部展播—上报市委老干局”六大环节,将一次短期的活动精心雕琢成一个长效的行动机制,宛如构建起一座红色精神的传播桥梁。局领导亲自挂帅,严把质量关,全程参与视频制作,对短视频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精心打磨与审核,直至满意为止。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短视频《静乐英烈王杨翠》于9月5日在市委老干部局“老干部之友”微信公众号展播。仅仅10天后,《中国老年杂志社》和《中国老龄杂志社》公众号同期转发,让静乐这位先烈的红色故事,借助网络的翅膀,突破地域与时间的双重限制,走向了全国。
市委老干部局的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地让“藏在角落里的知识”重见天日,走进大众视野。将“藏在档案里的抗战历史”转化为大众爱听、易懂的故事,在忻州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红色文化传播的热潮。(张天柱)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