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曲县黄河湿地公园。本报记者冯晓磊摄
秋季的河曲县黄河湿地公园,晨雾还未完全散去,芦苇荡里已传来清脆的鸟鸣。“刚把燕隼救回来时,它蜷缩在纸箱角落,灰褐色的羽毛沾着泥点,眼神惊慌。”黄河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薛永亮回忆起不久前的救助经历时,语气中仍带着心疼,“一看就是没学会捕猎的幼鸟,饿得都抬不起头。”
不敢有半分怠慢,薛永亮和同事们连夜翻查猛禽保护手册,把燕隼的生活习性一条一条抄在便签上:偏爱新鲜禽肉,得切成指甲盖大小的小块;发育阶段最忌打扰,说话得小声点……那段日子,他们成了燕隼的“专职保育员”,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燕隼的精神状态,连粪便情况都仔细记录,从形状、颜色到湿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放过。“就怕它突然闹毛病,毕竟鸟的生命力太脆弱,一点异常都可能是危险信号。”通过10余日科学饲喂与健康监测,这只因饥饿受困的燕隼幼鸟成功恢复野外生存能力,并被放归。
从一片无人问津的“闲置洼地”,到如今水草丰茂、百鸟翔集的“生态明珠”,河曲县黄河湿地公园自2020年建立以来,已悄然完成一场生态蝶变。公园总面积约624公顷,以“一河、两带、四区”为骨架,串联起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三个功能分区。薛永亮指着西侧的主河道介绍:“湿地保育区是鸟类的核心栖息地,我们只做保护性规划,不添建任何人工设施,就是为了给鸟类留一片清静家园。”
湿地公园的生机盎然,离不开多年的科学守护。山西大学团队与忻州野保联盟做过一次普查,园区鸟类已从最初的110种增至16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21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64种。薛永亮翻出监测台账,数据对比格外鲜明“,黑鹳、遗鸥这些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每年都会来这里。”说话间,他指向远处,几名摄影爱好者正举着镜头拍摄。“我们和省级专家、摄影爱好者经常保持联系,进行日常监测,他们发现受伤鸟类会第一时间联系我们。目前已救助放飞白天鹅、鸬鹚、赤麻鸭等重点保护鸟类10余只。”这份守护也让湿地获得了认可,2024年10月,河曲县黄河湿地公园入选山西省第二批观鸟地图,成为全省10处观鸟打卡地之一。
如今,河曲县黄河湿地公园早已超越地理空间的范畴,成为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之美、乡土之韵、文明之魂的“活态博物馆”。年年北归的飞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而河曲湿地的故事,也正一笔一画,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新景。(记者 常晓蓉)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