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关县,有80个造林专业合作社长期活跃在植树造林一线,使昔日裸露的山峁沟壑变成了如今郁郁葱葱的油松林、山杏林。
入秋之际,数十名身着橙色工装的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正扛着铁锹、背着树苗,在陡坡上挥汗作业。“这坡上的土薄,得把坑挖深些,苗子才能扎下根。”62岁的社员老王擦了把汗,手中的铁镐与岩石碰撞出清脆的叮当声,在山谷间回荡。这位曾靠天吃饭的贫困户,如今是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骨干,谈起收入,他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去年光在合作社务工就挣了3万多元,家里还脱了贫,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自2016年首批造林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偏关县目前已培育了80支这样的“造林战队”,吸纳社员1609名,其中贫困社员1128名,每个合作社社员人数在20人以上,贫困社员保持在12人以上。
“通过建立贫困社员动态审核机制,确保每个合作社都保持着合理的贫困社员比例,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群体。我们还为合作社提供从资质申请到技术培训的全流程服务,每年组织的多场技能培训,让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逐渐成长为掌握苗木栽植、病虫害防治的行家里手。”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议标制度的推行也让合作社吃上了“定心丸”。县里将每年的造林任务通过公开透明的议标方式分配,质量过硬的合作社就能拿到项目。这种阳光操作不仅激发了合作社的竞争活力,更让贫困社员的劳务收入有了稳定保障。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下,合作社的劳务支出中,贫困社员收益占比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工资通过银行转账直接到账,不拖不欠成为行业常态。
漫步林间,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化为数十万亩绿色海洋。社员们的收入也随着造林事业的发展水涨船高,从合作社成立初期的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到近年来实现了显著增长,尤其是2022年在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合作社依然高质量完成了1.85万亩造林任务,其攻坚成效不仅受到全省现场会的肯定,更吸引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偏关绿魂”的精神品质在三晋大地广为传扬。
如今,这些扎根乡土的造林专业合作社正逐步摆脱单一依赖政府工程的发展模式,开始探索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的多元路径。部分合作社已在承接县域项目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展现身手。
(记者 乔龙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