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河曲县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以推进城市更新为总抓手,聚焦民生痛点、治理难点和发展堵点,统筹实施城市空间重构、功能重塑和品质提升。通过落地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精品工程,实现了城市功能完善、文化传承创新、经济活力提升的协同发展,既扮靓了城市“面子”,更夯实了民生“里子”,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有质感,谱写了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改造老城区打造城市“新名片”
每当夜幕降临,河曲县人民广场便成为市民纳凉、休闲、健身娱乐的热门场所。孩子们滑滑板、骑自行车,尽情嬉戏;家长们三五成群,闲话家常;老人们或下棋,或乘凉……这一幅生动的民生画卷,让广场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每天早上都会来广场锻炼,夜晚时分再来这儿跳会儿广场舞。一来到这儿,整个人就放松了,心情格外舒畅。在这样整洁、干净的环境里,我明显感觉到生活品质提升了一大截!”正在广场纳凉的居民潘敏满脸笑容地说。
人民广场作为河曲县城市更新的标志性工程,坐落于县城核心区域。改造前,该区域长期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建筑危旧等突出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更制约了城市发展进程。2022年,河曲县启动老城区系统性更新改造,将这片棚户区成功转型为多功能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后的人民广场总占地面积达1.238万平方米。整个广场为2层结构,地上区域包含市民广场、商业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则规划为设备区、拥有233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及现代化人防工程,有效缓解了周边区域的停车难题。这一项目的实施,进一步盘活了城市资源,完善了城市功能,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了县城承载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对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盘活闲置地变身市民“后花园”
“以前这地方是垃圾堆,脏乱不说,味道也不好闻,下班回来车都没地方停。现在不一样了,修整后不仅环境变好了,停车位也充足了,老人孩子也有了散步玩耍的地方。”提到原人民银行河曲县支行高层住宅楼西面闲置地的变化,市民吕晓强感慨颇多。这栋高层住宅楼周边人居环境的改变,仅是河曲县众多零散闲置地改造项目的一个缩影。
2023年,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满足群众对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河曲县实施了“主城区零散闲置地、边角地改造”的惠民工程。通过前期调研走访、统筹规划、多方探讨等,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改造方案。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将12处零散闲置地改造成“口袋公园”,还对背街小巷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和升级,增建了停车场、小游园、健身广场、公共厕所和小微绿地等,在切实美化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绿色景观,让居民“推窗见绿”,拥有了家门口的“后花园”。
建设展览馆演绎治河“英雄史”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唯一以黄河弯曲处命名的县城,河曲与黄河“相依相生”的历史由来已久。一代又一代的河曲人接续奋斗,治山治水、植树造林,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愿景。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览·河曲馆正式立项建设,利用现代V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生动演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历史的“前世今生”,讲述了“大河之曲”的传奇故事。
走进展览馆,历史与现代交融之感扑面而来。展厅分为“大河之曲迹忆沉浮”“大河之韵生态保护”“大河之美生态经济”“大河之魂黄河文化”等多个展区,布置有序、引人入胜。图文介绍、视频播放、群雕画作、实物展示、场景再现等形式轮番呈现,移步换景,让游客穿越古今,了解到河曲人民战风沙、治流域,让秃岭披绿装、沟壑变良田的实践之旅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了解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历程。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览馆不仅成为河曲新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也成为传承本地民俗的重要阵地。来自各地的游客通过参观浏览,深刻体会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史中蕴藏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兼容并包的开放意识、通达求变的创新理念与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
城市提质焕新,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硬实力”上,也体现在民生服务“软实力”上。河曲县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聚焦民众关心的问题,为全县城市建设注入活力,让城市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策划:赵富杰 白雪萍
文字:张靓 王琴
图片:张存良 邬耿杰 马 丽
设计:狄芳娟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