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五寨县织就乡村振兴锦绣图
2025年05月09日 09时58分   忻州日报

砚城镇百梦园社区:

◆ 帮扶车间促增收

在五寨县砚城镇百梦园社区,隆隆的缝纫机声奏响了帮扶群众新生活的乐章。作为“十三五”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这里通过创新“政府+企业+农户”帮扶模式,让3680名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更“稳得住、能致富”,走出了一条产业帮扶与社区治理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百梦园社区帮扶车间,50多名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彩色的布料在她们手中逐渐变成精致的箱包。“以前守着几亩薄田看天吃饭,现在每月能挣两千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帮扶户王大姐边说边展示刚完成的旅行包,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样的场景源于砚城镇的精准施策。针对搬迁群众就业难题,镇政府盘活闲置资源,先后打造了中所村、西关村、百梦园社区3个帮扶车间,引进箱包加工企业,构建全链条帮扶体系:政府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企业负责技术培训和订单销售,群众实现“家门口计件增收”。截至目前,全镇帮扶车间年产量突破20万件,可带动100余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真正成为群众口中的“致富摇篮”。

百梦园社区的帮扶实践不止于车间。社区创新打造“1公里生活圈+5公里就业圈”的双轨模式,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周边产业园区资源,建成就业广场等配套设施。“从技能培训到岗位推荐的全流程服务,使九成以上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业。”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说。

同步推进的还有“红色物业”和“全科网格”建设。通过“双五级”管理体系,将15名网格员下沉到楼栋单元,动态监测300余户帮扶家庭状况,确保防返贫帮扶政策精准落地。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电工、家政等技能培训12期,开发公益岗位67个,使搬迁群众实现“上楼安居、下楼乐业”。

砚城镇镇长表示,下一步将延伸箱包产业链条,试点“帮扶车间+家庭工坊”模式,同时拓展康养护理等新业态,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百梦园社区的生动实践证明,只要找准产业“金钥匙”,易地搬迁就能打开幸福门,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大胡会村:

◆ 药草产业创效益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走进五寨县大胡会村“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浓郁的泥土气息混合着黄芪等中药材的清香扑面而来,田间地头摆满了准备播种的中药育苗和肥料,耕种机发出的轰鸣声与正认真细致撒播药材种苗的农民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春耕图景,大胡会村药材种植已进入如火如荼的忙碌阶段。

“这段时间天气回暖,药苗刚吐出新芽,正是起挖的最佳时机。”在药苗种植基地,村民周长春正与同伴们熟练地将一株株黄芪药苗从土壤中挖起。近半个月以来,在大胡会村道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刘俊希的承包地里,起苗、抖土、扎捆、装袋,村民们一直忙个不停,他们正在抢抓农时,有条不紊地将精心培育的药材种苗码放在田间地头,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刘俊希指着正在播种的机器说:“耕地、开行、插苗、施肥、覆土……这些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的体力劳动,这一台中药材根茎播种机都能全部轻松搞定,它可以完成过去十几个人的耕种量,同时还提高了药苗的成活率。”

两年前,大胡会村以种植玉米为主,每亩年收益不足千元。如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村土地实现集中流转,改种防风、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村民们在村里就能找到活干。村民周长春算了算他一年的收入:政府每亩土地补贴流转金有800元,在中药材基地务工年收入2万元,总收益翻了两倍。全村已有200余人加入中药材产业链,像他一样受益。

一株药草引来产业兴。作为五寨县“中医药强县”战略的核心示范区,大胡会村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上游依托芦芽山野生中药材驯化基地培育特色品种,中游通过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下游对接3大产业园完成精深加工。大胡会村通过“野生驯化+良种繁育+生态栽培”技术组合拳,成功培育防风、板蓝根、黄芪、黄芩、苦参、党参、菊花等12个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田28亩。2024年,7家企业、2家合作社在基地试验示范种植中药材10566亩,有力地助推了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发挥了试验示范引领作用。

如今的五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扩展至5万亩,形成了6000余人从业的产业集群。大胡会村的蜕变正是该县“以药兴农”战略的生动缩影。随着国药集团等龙头企业持续加码,这个晋北小山村正向着“中国道地药材之乡”的目标稳步迈进,让传统药草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周家村:

◆ 康养旅游旺乡村

走进五寨县砚城镇周家村,一座崭新的休闲观光儿童乐园格外引人注目。孩子们在无动力游乐设施上欢笑奔跑,家长们在采摘园里体验农耕乐趣,民宿小木屋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

近年来,周家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立足“山水资源+文旅康养”的独特优势,深度整合旅游与农业,以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打造休闲观光儿童乐园等项目,探索出一条生态赋能、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目前,该村已绘就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新图景。

“我们村背靠五寨沟,毗邻南禅寺、南山公园、清荷公园,距离县康养基地仅15分钟车程,发展文旅产业有先天优势。”周家村党支部书记郝新龙介绍。村党支部通过系统梳理周边康养基地、清荷公园等旅游资源,创新提出“亲子游乐+生态康养”的融合发展模式。

2022年,村集体率先启动休闲观光儿童乐园项目,首期投资320万元建成2124平方米的采摘园、5间民宿木屋及12组儿童游乐设施。开园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以前带孩子玩要开车去县城,现在家门口就有乐园,还能体验采摘露营。”村民周翠芳边说边将刚采摘的豆角装篮。

随着二期380万元投资的萌宠乐园、垂钓区等项目推进,周家村的文旅产业链持续延伸。据有关数据显示,项目全部投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更关键的是,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惠及村民:目前儿童乐园已为帮扶户提供20个岗位,其中保洁员周大爷月工资1800元,他逢人便说,“我现在既能照顾家里,又赚生活费,幸福生活就这样来了。”

去年周家村又新增农家乐4家,村民自产的杂粮、特色农产品等通过旅游渠道溢价销售,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村民将闲置的农房改造成民宿,年租金收益超2万元。村里会计粗略地为他们算了一笔账:“按当前客流测算,村民年人均可增收1万元,相当于过去种30亩玉米的收益。”

如今,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小村庄,正以“亲子游乐目的地”“生态康养后花园”的新名片,蝶变新生,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随着五寨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推进,周家村的融合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策划:宫爱文 李春平

文字:徐国华 刘笃效

摄影:徐国华 刘笃效

设计:范琛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