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北大地,抗战烽火淬炼出的“红色忻州”正焕发时代新辉。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忻州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目前忻州市已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在第二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后,实现了“八连冠”。作为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的典范城市,忻州以军民同心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新时代双拥长卷上谱写着浓墨重彩的篇章。从烽火岁月的血脉传承到乡村振兴的携手攻坚,从解决军人“三后”难题的暖心政策到“拥军一条街”的温情服务,这座承载着厚重红色基因的城市,以创新实践让双拥传统焕发新活力,为“军民团结如一人”写下生动注脚。
红色基因深植血脉,双拥实践落地生根
忻州的双拥传统,始于烽火年代的生死与共,成于和平岁月的携手同行。这里曾是晋绥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和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中心腹地,军民并肩御敌的故事镌刻在每一寸土地上。如今,这份血脉传承化作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脉”,构建起“一把手”领衔、军地协同、全域联动的立体化格局。
市县两级成立由党政主官挂帅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双清单”解难机制,近3年来累计解决营区环境整治、天然气接引等涉军难题56项,实现退役军人安置率、军人子女入学优待落实率、随军家属就业满意度“三个100%”。从烽火岁月到乡村振兴,从政策保障到情感交融,忻州以不变的初心,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政策保障托底无忧,温情服务触手可及
忻州深知,尊崇军人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需将优待政策融入生活细节。目前,忻州市“优待清单”已收录全市135个优待项目,涵盖文化旅游、酒店住宿、生活服务、餐饮服务等方面。为解决军人“三后”难题,全市高标准完成33名军转干部和478名退役士兵安置,每年举办两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累计推送岗位数千个,达成就业意向逾千人。现役军人子女全部就近入学入托,中高考优待政策应享尽享,163名军人子女享受择校便利。
更令人称道的是,忻州将尊崇与优待化为触手可及的温情服务:在古城“双拥一条街”,56家商户亮出拥军门店标识,为现役和退役军人提供专属优惠服务,惠及9173人次;对全国范围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优待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遗属优待证的人员,在忻州市行政区域内免费乘坐公交车,有效畅通了拥军优属的“最后一公里”;全市127家拥军门店覆盖衣食住行,累计减免金额超30万元,让优待“看得见、摸得着”。另外,忻州市的A级景区还面向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首道门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军民携手共谋发展,鱼水情深力透纸背
驻忻部队既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也是“第二故乡”的建设者。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他们冲锋在前——近年来出动兵力6万余人次,参与抢险救灾462次,挽回经济损失5000万元;在乡村振兴战场上,34个帮扶村落地54个产业项目,定襄大棚种植、繁峙畜牧养殖等“军字号”工程惠及万千农户。
尤为动人的是“云心”三互行动:320万元投入化作“云梦助学”之光照亮1678名学子前程,“云诊医疗”送医进村破解看病难题,“云惠民生”助力基础设施升级……这些带着温度的数字,丈量着子弟兵与老区人民心手相牵的深情。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与地方共建的“航天精神课堂”,组织1500余名学子亲历卫星发射,让“两弹一星”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创新载体厚植沃土,国防教育润物有声
漫步忻州,红色印记与市井烟火交融共生:15处省级以上国防教育基地串珠成链,21条国防教育主题街道融入城市脉络,国防教育馆、主题公园、武器陈列馆等场所年均接待超8000人次。驻地部队创新开展“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日”活动,6万学子在军训中锤炼意志;“送法进军营”“军地鹊桥会”等特色项目,让军地情谊持续升温。
以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为契机,“双拥之花绽放忻州”主题晚会、红色书画展等百余场活动掀起全民参与热潮。国防教育不再是生硬说教,而是通过文旅体验、文明创建、航天研学等载体,实现全域浸润、润物无声。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忻州正以“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为标尺,持续拓宽双拥新维度——从全国首个实现A级景区军人军属全域优待的地级市,到探索“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助力转型就业;从打造航天科普研学品牌深化国防教育,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赋能区域经济。这片被红色精神滋养的土地,正以永不停歇的创新实践,让双拥传统的“金字招牌”历久弥新,为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提供“忻州范本”。(记者 乔龙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