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对文物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进步。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也不可分裂,应该同时加以保护。
过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保护文化要素、物质遗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群、历史城镇、历史性纪念建筑等。如今,还要同时保护自然要素、非物质遗产、传统村落、商品贸易的迁徙廊道;关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民间遗产,比如传统民居、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商业老字号等,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焕发出崭新的价值,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忻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历史街区、忻州古城等古遗址、古建筑,黄河、长城、太行山风景区也造就了忻州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老牛湾、芦芽山、万年冰洞等,所以要把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讲好忻州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顾玉才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顾玉才
文化景观是人类和自然共同的杰作,五台山则将寺庙、建筑群和独特的地理条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五台山认定为文化景观遗产。这样的定位更符合它的实际情况,而且它属于活态遗产,这就是它的独特性。
山西古建筑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一些早期的建筑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见到。所以要加强对当地古建筑的日常养护和预防性保护;要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把古建筑用起来,比如作为参观的场所,对公众开放,或者将不能延续原来功能的古建筑作为公共设施,让古建筑“活”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前段时间,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一批山西古建筑,但还有很多。游戏中没有涉及的古建筑,也要乘着这股“东风”,“活”起来、“火”起来。
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近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同时,也希望一部分人能够投身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学习相关专业,将来从事这方面工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杜晓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会长杜晓帆
五台山佛教名山地位的形成,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它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影响,体现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文化自信。
五台山记录着自然与历史的变迁,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基因,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山水文化和佛教本土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当今,更属于未来。认识到五台山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协调好保护自然风景和历史遗迹与公众享用之间的关系,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它们“活”在大家的心里,才能使历经漫长岁月形成的风景名胜区永续传承下去。
未来,五台山的价值挖掘应当更加关注其空间格局与历史资源的演进与成型,分析历史时期的各类人群与山体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厘清其信仰、文化标准等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既要保护好有形可见的建筑构造与自然生态,更要理解好五台山时空演进序列,保护其赖以形成的整体空间格局与综合关系,立体全面地阐释与展示五台山独特的地域性格和文化品格。
宁国新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旅企分会副秘书长、众信旅游集团首席政务官宁国新
从一个从业30多年的旅游人或者旅游企业负责人的角度来看,过去的30年,每个人对旅游的追求、旅游的心态以及在旅游过程中所喜欢的“点”是不断变化的。未来,大家可能更愿意为文化旅游买单。
为了探寻文化而去旅游的游客,可能会更注重目的地文化遗产的内涵,更愿意近距离体验其传递出的信息。所以,在开发景区的时候,要以文化遗产本身及其内涵为基础,将文化遗产作为主角。
传统古建和传统文化是忻州旅游的主打牌。忻州要合理地开发景区及周边配套设施,深挖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及故事,包括给古建建立档案、做身份二维码等,让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体验数字衍生的内容。要考虑挖掘存量、提升增量,打造一些产品或者场景,吸引更多高净值人群能反复来,并进行二次消费。要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基础设施的升级,以旅游为抓手,针对不同客人、不同的消费层级,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借力文旅资源优势,以一业兴带百业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李江海
五台山以佛教圣地著称于世,最早的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前身)自东汉(公元68年)建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保留了我国珍贵而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此外,五台山属北方高寒地带,终年气温较低,符合佛经中“清凉世界”的描述,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
这里是地球早期的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地质学家研究探索地球历史奥秘的基地。近年来,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来这里研学,所以这几年和这里相关的国际性论文也越来越多。
五台山对群众来说是一个休养生息之地,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只有处在大自然中才是最好的疗愈。来到这里,人们的心灵会得到休息,相信五台山的明天会更好。
厉新建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
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除了宗教(文化)旅游之外,五台山还可以搞体旅融合,高度重视轻量化投资、低设施依赖,比如,户外徒步。之前五台山在这方面不太方便,僧众到此地朝拜基本靠徒步。要从作品走向产品,作品强调的是艺术性,是传世可能,产品则要突出市场性、盈利性。也要从产品走向作品,创造出能让人眼前一亮、广泛传播的、且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
另一方面是文旅融合。着力促进感悟人文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五台山是以文化景观类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因此要充分挖掘五台山的文化资源,展示好、解说好、传播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深挖佛光寺的文化内涵、历史故事,引导群众重新发现。要研究市场、研究产品,跳出资源依赖、真正做好业态创新的工作,比如围绕五台山的建筑开展研学旅游,“跟着建筑去旅行”是山西也是五台山可以持续深化的一个方向。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
忻州是一座融合性、包容性非常强的城市。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快节奏,也可以享受到古老文化的涵养和支撑。古往今来,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出自忻州。文化遗产的瑰宝和自然遗产的瑰宝构成了这座城市。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每个人都是一个新媒体、一个信息源,也是一个信息接收者。如何把宣传工作与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更好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忻州每一处古代文化遗址的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比如,虽然佛光寺现在已经很有名,但佛光寺里面还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去挖掘,如宁公遇、佛光寺梁上的古老墨迹等,都是穿越了千年,要把它们发掘出来,用适合新媒体表达的方式去讲给年轻朋友听,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光彩,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李光斗

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
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最多的省份是山西,36个景点中山西独占27个,这也让大家对山西的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促进山西文化旅游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流量来了,山西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发展文旅产业是个长久之计,而且应该将文旅和文创相结合,让人们不仅是要到这里旅游,还要购买这里的产品。旅游创造的收入有限,当一个品牌卖到全国、全世界的时候,效益就会爆棚,经济就能够可持续发展。
当把流量转化成品牌时,消费者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从文化遗产到品牌遗产,最后再到活化,这是一个品牌形成的新路径。对于如何让品牌出圈,有一点是要善于舍弃。忻州可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打造这样的标语:“想高兴,来忻州”。年轻人需要情绪价值,而忻州是一座让人来了就高兴的城市、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所以只要找到和年轻人心灵相通的地方,就会有消费者愿意买单。
文字整理:薛璐瑶
图片拍摄:冯晓磊 张存良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