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涵养教育生态 造福全区百姓
忻府区大手笔擘画振兴教育新蓝图
2019年12月16日 12时18分   忻州日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忻府区委、区政府明确“16781”教育工作总思路,从调整布局、强化管理、改革人事制度、深化教研教改入手,通过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奋斗一年,成效显现。

投入专项资金138万元,对5所幼儿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投入300余万元,改善6所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对规模小、条件差的16个乡村教学点、2所乡村小学进行了布局调整,全区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斥资2400万元新、改建二中、三中标准化操场,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小学3所,新增优质学位800个,曾经名震一时的秀容中学恢复招生……

2019年,忻府区中考600分以上者230人,忻州一中录取91人;忻州二中高考文理类二本B类以上达线84人,艺体类二本B类以上达线112人,其中一本达线36人;忻州三中文理类二本B类以上达线85人,艺体类二本B类以上达线117人,其中一本达线66人;一职中对口升学本科以上达线106人,其中一本44人。与往年相比,终于止跌回升。

2019年,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健全所有学校的党组织,建立14个民办学校党支部;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和学校章程治理结构,依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制定忻府区布局调整三年规划,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18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理顺了忻府区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

在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集聚,县域、乡镇学校办学空间日益仄逼的大环境下,忻府区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用全心、使全力。不求毕其功于一役,惟愿涵养教育生态,为全区百姓造福。

定目标 强化顶层设计

同全国许多基层县(区)一样,多年来,忻府区教育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镇仅有全区10%的中小学校,却集中了65%的学生;乡村学校占全区的90%,学生数却仅占35%,农村学校学生少、教师多的矛盾突出。二是各阶段教育结构不平衡,公办幼儿园偏少,满足不了群众入园需求;公办初中、高中整体实力不强,生源外流现象严重。三是师资结构配置不平衡,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优,教师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小学英语、初中政史、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普遍欠缺。四是学校治理水平不平衡,校长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所谓“不充分”,一是优质公办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二是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三是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不充分,四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充分。

为全面振兴忻府教育,忻府区委、区政府明确“16781”教育工作总思路。“1”个中心,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好“6”支队伍建设,即党支部队伍、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研训队伍、校长队伍、班主任队伍和教师队伍;落实“7”项举措,即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优质均衡、加强整顿规范、抓好名校建设、强化督导考核、加大投入保障、营造重教氛围;强调要做到“8”个干教育,即忠诚干教育、担当干教育、激情干教育、智慧干教育、务实干教育、创新干教育、团结干教育、高效干教育;“1”个最终目标,即全面振兴忻府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与首善忻府地位相称的教育。

为了统一思想,今年上半年,忻府区教育系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大学习、大讨论、大整顿、大提升”活动。在此基础上,全力实施“1339”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项目。“1”就是要把住“16781”教育工作总思路这条主线;“3”就是抓好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学校管得好这3个核心;另一个“3”就是补齐信息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改革广度和深度不足这3个短板;“9”就是实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扩大学前教育普惠面、全面补齐常规管理短板、全面深化办学模式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全面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全面减轻非教学负担9项攻坚行动。

抓改革 促进提档升级

11月28日,东方红学校初中部教研室主任张彩虹参加了忻府区在该校举行的全区初中物理同课异构观摩研讨活动。

“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要求50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参与同课异构。今年则要求全部教师参与,每个人的课都要听、都要评。现在,同课异构的范围扩大到全区甚至是兄弟县。这么一来,老师们的心气提上来了,教学能力通过活动也有效提高……”张彩虹说。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东方红学校制定了研训促教、科研兴校“136”工作思路,构建了“三单”(导学单、检测单、反馈单)自主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研究的动力。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只有把教学水平提上去了,教育教学改革才算是见到实效。忻府区积极推进“片区制”“联盟校”管理模式改革,通过教师结对、同课异构、“青蓝工程”等形式,备课、授课、观课、议课环环相扣,促进了教师在师德规范、工作作风、教育理念、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成长。今年,忻府区开展对口援教工作,送教下乡80余人次,促进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动发展;名校选树、同课异构、区域课改、高品课堂等课堂改革稳步实施。初中共进行了语数等7科的同课异构122节,作课教师107人,参与听评课的教师560余人,参与的学生4800余人;高中进行了语数等9科的同课异构,作课教师27人,参与学生近1000人;小学进行了12次课堂观摩研讨活动,作课教师54人,参与听评课的教师800余人,参与学生近1000人;小学送教下乡6次,作课教师19人,参与听评课的教师300余人,参与学生900余人。

北关小学是忻府区的“明星学校”,该校的英语音标课是一大亮点。参与《英语国际音标》丛书编撰的英语教师史芳萍谈起编撰过程,直言“改的次数多得数不清,但是辛苦付出换来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值!”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各校都有各校独有的亮点。忻州二中践行“文理并重、艺体特色”的办学思路,忻州三中积极做好学生生涯规划工作,忻州一职中、解原小学“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忻州七中提出了推动学校发展的“13341”工程,东方红学校明确了研训促教、科研兴校“136”工作思路,忻州八中确立了“12341”工作思路,北关小学语文阅读类课程、英语音标类课程开展成效显著……所有这些,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与此同时,各学校课题研究也有了全面突破,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国家级有2个、省级有10个、市级有39个、区级有83个,涉及19个学区、22所区直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1146人。课题研究促进了科研水平,由此推动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提精神 释放发展活力

教学成果的明显改善,教研水平的显著提升,离不开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忻府区新建5个中小学名师工作室、3个“非遗”项目名师工作室,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刷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素养、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作为全省第一家加入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的北关小学,现已有6个名师工作团队。“我们这个团队现有成员15名,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老师们多了外出培训的机会,得到了历练,讲课水平明显提高,光数学团队就有2名教师在全国讲台上获得了一等奖。”北关小学名师工作室数学团队带头人苏润连骄傲地说。

忻府区大大小小的学校经过近一年的改革,每一所学校无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精神面貌还是课堂活跃度都有了明显变化。

东方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杜妍霏是个“小才女”,她在小学就加入了学校的“阳光诗社”,升初中后又加入了初中部的“雨露诗社”。说起学校一年来的变化,杜妍霏说:“以前没觉得学校有这么多活动,现在,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了,我们很高兴……”

以“好问文化”为引领的北关小学在校园面貌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变化显著。“学校文化引领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又反过来彰显学校文化。”北关小学校长王伟对学校文化与课程进行了深入思考,学习南方学校的先进模式,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课程设计进行了完善。

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则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开设了剪纸、葫芦烙画、麦秆贴画、面塑、壁画等非遗课程。张荭淼和黄禹栋分别是幼师和植物保护专业的高二学生,他们都选择了面塑课,因为学得快、作品好,两人都带着作品参加了第四届山西文博会。“非遗”走进校园,不仅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也受到了一职中教师们的追捧,许多教师抓住机会主动报名当助教,走下讲台,走进课堂,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教学相长,良性发展。

今年,忻府区全面启动教师“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盘活教师资源。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与强化力度,纳入国家培训计划98人,市教育局专项培训160人,统编教材集中培训1429人次,国家研修网教师全员培训3039人。组织全区学区主任、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260人赴孝义市开展了教育理念、管理能力、课堂教改等综合培训,对81名新聘任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培训,对62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音标教学专项培训,为新组建的秀容中学公开选调代课教师26名——全部为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通过各类培训,有效提高了忻府区校长队伍、教师队伍的教学技能和适应现代教育的能力。

蓝图绘就,任重道远;一年破冰,扬帆起航;忻府教育,振兴有期。(本报记者 郭剑峰 通讯员 冯媛)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