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翱翔红土地的黄土地雄鹰
2018年06月05日 11时16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记云南滇鹰环保集团董事长秦英

本报记者 栗 中

云南滇鹰环保集团董事长 ——秦英

鹰是高原上的精灵,是离天最近的鸟。鹰是高空的舞者,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翱翔碧空的矫健翅膀,将理想写在万里长空。

一个从忻州黄土地上走出的穷孩子,经过12年苦斗,羽化成蝶,终于成为春城昆明名闻遐迩的著名企业家。他,就是云南滇鹰环保集团董事长、昆明晋商商会执行会长秦英。

秦英最崇拜鹰,他把他的公司定名定位为鹰,他本身就是一只历练功成的飞鹰。由黄土地上的一只小雀儿,一跃成为翱翔红土地的雄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初创,从社会最底层开始

1979年,秦英出生于芦芽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忻州五寨小河头镇河底村。他降生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父母并没有给他遗传下超越常人的经商天赋,整天黄土地上刨食的父母亲更不可能给他积累下创业的资本。从小,他就不爱读书,性格还有点叛逆,有点任性,整个儿童少年时代甚至因不爱读书而吃了父母不少苦头。在上学年龄段,一路可以说跌跌撞撞,后来他于1995年9月考上了昆明地质学校。这一年,他16岁。

从干旱贫瘠的黄土地一下子来到了四季如春的美丽春城昆明,秦英被深深地震撼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让他感叹惊叹。三年负笈求学,不敢说他的知识有了多大的长进,但不可否认的是秦英的眼界大大开阔了,思想大大解放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质的飞跃,这无疑是他日后打拼创业一个很好的积淀。

就在秦英徜徉优美环境中畅想理想之时,三年中专求学生涯就像白驹过隙草草结束了。当时,毕业了,往往意味着一个中专生的失业。回家?他十分清楚家乡贫瘠的土地不仅生态环境脆弱,而且营商环境、创业机会也比昆明春城要差得多,他实在不甘心;留滇?自己一无资金,二无人脉,要想成功,谈何容易。肯定之否定,否定之肯定。秦英在痛苦中徘徊,思维像高速运转的机器,展开激烈碰撞。终于,他还是无奈地背着来滇时背的那一卷破铺盖,踏上了开往晋西北的列车。车窗外一畦畦翠绿的春茶园一闪而过,美景如画,而他的内心却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五味杂陈。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糊里糊涂在家乡小村过了一个年,秦英在痛苦煎熬中做了一个大胆而至今让他自豪的决定:到外面闯世界去,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回来!

初始创业,干什么?身无长技的他一下子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怀揣着父母给他七筹八措下的近七万元钱,秦英咬咬牙交了一年的房租在母校门口开了个卖快餐冷饮的店。他的规划是早上卖米线,中午做快餐,晚上连轴转干酒吧冷饮。他决意要靠血汗和超出常人的付出快速完成创业的原始积累。

早上四点半就早早起床了,蹬着一个破三轮车直奔菜市场买菜,可有些菜连名儿也叫不来,他就学着别人的样儿买。等买好菜蹬着三轮车跑几里路返回店天还未亮,秦英顾不上擦一把满脸的汗珠,又赶紧洗菜去了。从早上七点开始卖早点,到中午卖快餐,一直到晚上干酒吧,一天下来他最多能睡四个小时,身体简直快累得散了架,和他一起干的朋友心疼地说,秦英,你往死熬呀!但秦英不吭声,仍咬着牙坚持着。

由于人品好,又非常注重诚信,他小店的生意是周围一片儿生意中最好的。可就是如此,一年打拼下来,他的快餐店居然倒塌了,饭店倒塌的根本原因是来吃饭的都是穷学生,有钱吃,没钱赊账也可以吃,秦英从不好意思上门要账,结果开到最后居然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他欲哭无泪。

坐在昆明春城滇鹰集团13楼两面玻璃幕墙的大办公室里,窗外的阳光柔和而有力量,氤氲的茶香弥漫室内。秦英和记者回忆起当初创业的艰辛,让记者有点心酸,一身学者气质的他却仿佛在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儒雅平静。

初创失败,秦英把近七万元的家当踢打了个精光。临近年关,他只好灰头土脸又踏上了返乡的归程。虽然一开始做生意就失败了,可他却没有灰心,一年创业,他收获了不少教训,但比教训更多的是收获了一群真诚的朋友,这在他日后的创业中将发挥贵人般巨大的作用。

家乡的年味在满天的爆竹声中越来越浓烈了,但秦英家却在冷锅冷灶、一筹莫展中迎来了新年的钟声。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本来就很贫寒的家境,让他一下子全“败”光了。秦英决意东山再起,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确实是这个处于十字路口的家庭必须直面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大办公室里,气质儒雅的秦英谈到这里哽咽了:我很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在贫困的环境中娇惯了我放荡不羁、敢做敢为的性格,家里的氛围又很民主,当时,全家确实一贫如洗,父母为了再次支持我的创业,横下心把仅有的一处院落以9000元低价出卖了。破釜沉舟,正月还没有过完,父母义无反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秦英又在万家团圆欢庆的红红火火中踏上了赶赴昆明的列车。

这一次他们开了一个洗衣店,虽然生意不温不火,但在平稳中一直进行了三年,总共挣了十来万元钱,日子还勉强能过得下去。2002年,意志顽强、敢于打拼的秦英获得了昆明一位姑娘的芳心。他成家了。从此,也算在春城扎下了根。

第二年,秦英把不太景气的洗衣店拾掇过,开始了收废品,整天蹬着个三轮车,走街串巷,用他那带着浓重五寨味的“收废纸啦”的吆喝声在街巷中转悠。收破烂受苦没面子不说,令他万没想到一直收他废品半年没有结账的固定收购点小老板居然跑路了,秦英本来就在风雨飘摇中的社会最底层收破烂营生,也不得不中断了。

初战失败,再战再败。他在痛苦中茫然,在茫然中沉思。

昆明这么大,哪儿是我的家!多少个满天星星的夜晚,他一个人望着天空静静地发呆。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