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专家团队、一项农业技术与一个百亩设施产业园区的有效对接看科技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本报记者 白如光
“明年说什么也要全部使用嫁接育苗技术!再也不走弯路了。”4月26日,忻府区部落村的彭丽花对记者说。今年,彭丽花的两栋日光温室大棚种的都是灯笼红甜瓜,正值坐果期,他爱人却因病进了手术室,等爱人痊愈,一茬甜瓜坐果期已经过去了。两棚甜瓜只有一棚使用了嫁接育苗技术,结果天差地别。记者现场看到,嫁接过的一棚甜瓜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而另一棚则枝枯叶干,成活的所剩无几。彭丽花说,她的瓜4月初上市,嫁接过的一棚瓜已经有3万多元入账,而另外一棚自根苗只收入5000元。“今后有机会就要学习科学种田知识,就是多花点钱也值。”
在甜瓜标准化新技术示范户冯国良的温室,老冯让记者看到了更为鲜明的对比:他今年专门安排种植作为对照的42株自根苗甜瓜,除一株还坚强活着外,其余41株在低层瓜结果期陆续发病后全部枯死。而嫁接苗植株枝叶茂盛,果实累累。这已经是他连续对比试验的第三个年头了。老冯夫妇感慨地表示,“若不是采用老郭传授的这个嫁接技术,真是不可想像。我的瓜今年销售根本不发愁,原因是瓜的质量好,回头客多。”
甜瓜嫁接育苗是以目的品种为接穗,以南瓜(可选择杂交白籽南瓜、黄籽南瓜、黑籽南瓜或野生甜瓜等)为砧木,通过插接、割接、靠接等技术方法实现换根育苗,利用砧木强大发达的根系和特有的对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免疫抗病能力,实现抗病丰产、高效优质。
甜瓜是我市地方传统特色名产之一,也是忻府区区域农业特色产业。近年来,全区年栽培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瓜农加入了发展设施农业的行列。甜瓜是典型的忌重茬作物。日光温室与固定大棚设施的不可移动性要求必须实行轮作方式,否则,瓜类枯萎病会像癌症一样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别的病害也会接踵而至。目前世界上推崇的技术一是嫁接换根育苗,二是大面积换土(需大量投资),三是土壤消毒(化学杀菌),四是选择无土栽培(投资大,栽培技术要求高),五是使用抗重茬品种。从现实的比较中,嫁接育苗成为最佳选择。忻府区利用国家农业标准化建设机遇,建立甜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培育推广新品种,利用大棚、温室、中小拱棚栽培设施及开展设施育苗、露地定植模式等一系列标准化示范模式,推动甜瓜产业的迅速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示范效果。承担项目的市蔬菜瓜果产业协会,把嫁接育苗技术作为忻府区设施甜瓜种植标准化的一项核心技术精心策划示范推广。从2014年冬——2015年春,该协会蔬菜专家郭俊卿分别选择在部落园区和金山铺园区进行试验示范,组织多名专家手把手现场指导,终于让技术落地,取得成功。2015年示范户冯国良单株结瓜最多15个,按单瓜平均6两计算,单株产值约70余元。部落试验表明,白籽杂交南瓜与灯笼红甜瓜嫁接后,根系深度和根系表面积增加1倍以上,吸收土壤水分养分能力相应增强,抗逆性提高,耐低温抗寒性提高2一3℃,杜绝了枯萎病的危害,同时抗霜霉、疫病、白粉、根腐等多种病害及虫害能力大大增强。减少农药施用量90%以上。加之配套的滴灌技术,有效克服了大水漫灌对甜瓜品质的影响,确保了食品安全。该协会郭俊卿、王伟峰等专家还专门起草了《薄皮甜瓜嫁接育苗技术操作规程》、《日光温室大棚吊蔓栽培技术规程》、《薄皮甜瓜质量分级要求》等几项协会标准,已经通过省级组织的可行性申报论证,其中一项成为忻州市地方标准向社会发布。所承担的国家甜瓜标准化示范项目取得圆满成功,通过了国标委验收。
在反复对比试验中,瓜农们对这项技术逐渐认可了。冯国良的温室(约1亩)嫁接苗栽培,他说,今年已经有10万元入账,到国庆节前还会有几万元收入。李双秀大胆采用了嫁接育苗技术,今年有500斤甜瓜卖到加拿大。朱建锋也是多年的种瓜能手,但今年仍坚持自根苗种植,3月中旬刚开园没几天就成片瓜秧枯萎。从今年该园区首次出口加拿大的一吨香瓜情况看,大多是嫁接技术使用者提供的。“看来不用嫁接育苗技术是不行了。”朱建锋说。
(责任编辑: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