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演讲稿)
忻州日报 刘捷
我是忻州日报记者,今天站在这里,除了语言还期待能和大家在目光中交流,分享我对新闻工作的点滴感悟。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
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职业最有前途?我的答案是:凡是互联网不能替代的职业都是有前途的!互联网可以提高新闻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但它永远替代不了一个新闻人有温度的思想力和创造性!互联网只能是传载新闻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我认为: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闻人是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我们理应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骄傲。
我要讲述的就是一个温暖的故事。这是2015年早春的一个周日上午,在繁峙县繁城镇南城街村头,我与张新文见面了。温暖的阳光洒落在他的肩头,这个内向、不善言谈的青年冲我腼腆一笑,一瞬间我的心里充满暖暖的感动,竟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找到你!
事情还要从两天前的3月6日说起,那天是元宵节,一位青年抱着老人街头看红火的温馨图片在微信朋友圈迅速蹿红。老人穿棉衣戴棉帽看得津津有味,男青年紧抱老人,高过肩头,似乎还在询问:看到了没有?爷爷抱起孙儿看红火习以为常,但晚辈抱起长辈看红火,你能做到吗?工作职责和感人画面立刻激发起我采访这条新闻的热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画面中的两位主人公,把这个有温度的故事讲出来。
3月8日一大早,我和报社另一名摄影记者,驱车100多公里赶到了繁峙县,几经周折、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我要采访的主人公、那位抱起88岁的爷爷繁峙街头看红火的青年——张新文。《繁峙小伙一抱暖了万人心》这篇1500字的通讯报道于3月10日在《忻州晚报》头版率先刊发。
一抱暖全城,孝心感天下。这个温暖的故事,通过我的采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迅速在全国各地媒体和读者之间传播发酵,一时间,澎湃新闻、新浪新闻、央视新闻、天涯论坛、新民网、人民日报、环球网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论坛都对“繁峙小伙抱起爷爷看红火”的故事进行了转载、报道和热议,百度留言达到187万条,东方早报、新民晚报等媒体记者纷纷和我联系,详细了解“抱一抱”的温情一幕,并进行了相关的新闻报道。
2015年元宵节,一个平凡而暖心的举动,一个用心而真诚的采访,让微信火了、让孝道火了,让数万人一起感动、自豪和振奋。它像一盏明灯,投下温馨的光芒,照亮了许多人的内心。这篇报道荣获山西省2015年度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并被推选参评正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中国新闻奖。
这次采访中,繁峙县普通青年张新文一家,洋溢着的浓浓亲情和朴实孝道让我几次感动甚至落泪。我在想,做记者首先应该是做人,在新闻现场记者已经不是一位普通的看客,而是新闻理念的传播者、道德的践行者、新闻良知的坚守者。每一起新闻事件都是有血有肉的。我们触摸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还有一颗颗滚烫的心灵、一个个感动的瞬间和故事。这也许就是新闻的温度。
2011年寒冬,北京街头一名山西籍大学生人工呼吸抢救乞丐的事件席卷媒体,我和报社另一名记者赶到太原火车站,冒着大雪接新闻人物李志敏回定襄老家。“家乡的媒体让我多了一座靠山。”一路上,李志敏的眼里泛着泪光,在那个寒冬的午后,显得格外让人感动。我讲述了最美女孩李志敏的故事。
2016年4月,我不远千里赶到南京,求证定襄小伙智杰在南京709路公交车上,危急时刻一脚刹车救了全车人。我讲述了千钧一刹真英雄的故事。
大学毕业就成为一名记者,是我人生的梦想,也是将近20年的坚守。在记录历史、见证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我受到震撼、得到关爱、传递感动。当你走近新闻,得到读者的认可,获取的回报可能要比你的劳动付出不知大多少倍。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形式在推陈出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服务党和人民的这份沉甸甸的情感。2016新年改版我们晚报提出的口号是办一张有温度的报纸。我们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我们提供平台让老百姓讲好故事,讲好老百姓的故事;我们把更多版面和稿件放在反映社会热点,躬身问计民生上。当一个记者真正为民所乐、为民所忧、为民所想、为民所感时,笔下的文字自然有温度、接地气。让我们不忘初心,不负时代,胸怀梦想,继续前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刘捷,女,忻州日报社记者、忻州晚报编辑部主任。通讯《繁峙小伙一抱暖了万人心》获2015年度山西省新闻奖一等奖;通讯《生命的光华》获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2015年获中国地市报“走转改”先进个人;2011年获“山西青年五四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