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宁武关》:一部以史实说话的文化标本
2016年08月22日 09时02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北路梆子新编《宁武关》观后感

白玉旺

8月12日晚,宁武县人民大礼堂内上演了最后一场人民的家乡戏《宁武关》,这在别人也许是无关痛痒的事,在我,却可谓情有独钟,或者说情愫久存。

虽然错过了看第一场,但很幸运在最后一晚补看了第二场,这也是忻州市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在宁武县城送戏下乡的最后一场。

《宁武关》主要是褒扬歌颂周遇吉的,李自成似乎始终只是一个陪衬人物。在我研读清修《宁武府志》时,关注最多的是周遇吉其人其事,后来单车独骑多次到县城西北角的华盖山寻找探寻周遇吉的墓地,几乎跑遍了整座山头,也就有了后来五千多字的散文《凤鸣阁下孤寂的灵魂》和168句的古体长诗《风雨宁武关》。

我对于《宁武关》的兴趣由来已久,热情不减当年。听说已经错过了《宁武关》首演,我懊悔不已;又听说还要重演一场《宁武关》,我激动不已。

宁武县人民大礼堂是开放演出,因此会场坐得比较松散;又兼演的是第二场,人来得相对少了一些,座位有的是。我在宽松的礼堂完整地看完了整场戏。走出戏场时,干旱少雨的宁武县城,天空黑沉沉的,似乎要下雨。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玩味着戏剧的情节与一句句台词,晚上居然夜不成寐,于是凑成几点感悟,和《宁武关》的初创者们,以及关注、关心宁武文化发展的有识之士共勉。

我对新编《宁武关》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个人认为此剧主要有五大特点:

一是新编《宁武关》的立场比较正。清代演出的《火烧宁武关》之所以短命,以至后来被禁演,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立场有问题——抑李自成扬周遇吉,一红(周遇吉)一黑(李自成),李自成就像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鸠山、王连举,而周遇吉就像李玉和,不是让历史本身说话,而是让政治颜料涂抹发言,剧作的命运势必受到历史命运的作弄。新编《宁武关》在人物安排上有主(周遇吉)有次(李自成),但在人物的身份与脸谱上没有作刻意的渲染和扬抑,让人物或历史本身去说话,让观众去作评判,这样安排可谓高屋建瓴,匠心独运。

二是新编《宁武关》把“忠孝节义”始终作为主旋律,这样定位也是准确的。周府是忠孝节义的牌符和缩影,周母是忠孝节义的精神后盾,周遇吉是忠孝节义的强劲化身。从历史上的《火烧宁武关》到现如今的新编《宁武关》,这一主旋律前后一脉相承,贯穿始终,这是历史使然,剧情使然,也是我们可贵的中华民族精神使然。周府以至周遇吉其人受人们尊敬的地方也在这里,周家满门忠烈的事迹被人们传颂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是新编《宁武关》全剧剧情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全剧从雁门关之战切入,再到退守宁武关、围困宁武关、劝降、拜寿、血战宁武关、火烧周府、周遇吉自刎等,基本剧情既尊重历史,又符合受众特点,可谓言简意赅,主题突出。

四是演员年轻化,朝气蓬勃,为整部古装剧注入了活力。年轻演员唱念做打毫不含糊,锣鼓丝弦铿锵有力。尽管也看得出演员稚嫩、缺乏老练的一面,但也毫不掩盖演员身上彰显的那种青春活力之气,这和周府上下那股忠义之气是相符的。希望新组建的梅琳北路梆子剧团发扬老一辈艺术家敬业爱业钻业慎业、始终如一的精神,把北路梆子这一历史瑰宝继续传承下去,让其彰显永久的生命活力。

五是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提升了演出效果。音响效果、音像效果、音美效果都包含了现代技术元素,舞台效果可谓美轮美奂,为衬托剧情、渲染人物注入了新鲜气息,让观众在视听感官上得到全方位的享受。

此外,本剧也有一些可供改进的地方。比如,年轻演员在唱腔上还欠火候,在动作上,尤其是“武打”这一层面,还缺乏老一辈艺术家那样的“真本事”、“硬功夫”,还不能让观众“过瘾”,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还须历练、提升。

行文最后,还想说到的一点是,全剧结尾处的唱词,本来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而事实上却差强人意,笔者以为是一处严重的“硬伤”。全剧结束时画外歌声起:

宁武大战多悲壮,守军义军败亦伤。

休说遇吉愚忠孝,李闯为人做嫁装。

看到这里,我倒有点看不懂编剧的真实意图了。既然新编《宁武关》摈弃了历史剧《火烧宁武关》一扬一贬的怪圈,为什么到结尾处又落入旧版本《火烧宁武关》的窠臼?“李闯为人做嫁装”一句尤其让人费解。“做嫁装”出自唐代秦韬玉的《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流露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的,后来人们进一步地解释、发挥,说一个人忙来忙去,自己没有捞到好处,反而是促成了别人的好事。《红楼梦》里为《好了歌》作注脚的也有此句。新编《宁武关》的创作者也许是说李自成促成了周遇吉成就“忠义”之名的好事,如果这么去理解或认识问题,那么整个《宁武关》的改编就毫无意义。这一思维还是掉入了清代《火烧宁武关》的思路:大力彰显周家“忠义之名”,而把李自成贬抑成一个“丑角”——这还是历史上旧的思维模式在作怪。笔者以为新编《宁武关》这一句号画得真不是时候,也真不该这样画。笔者斗胆诌一尾词,以供商榷:

宁武大战多悲壮,龙争虎斗显血性。

阖府自焚昭日月,满门忠烈泣鬼神。

生作人杰周遇吉,难挡闯王义举兵。

多少年来千古事,留待后人说纷纷。

(责任编辑:李冬梅)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