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型关大捷组歌》演职人员合影,前排右二为崔树珍。
崔树珍,一位滹沱河水滋养出来的音乐家,至今已创作乐曲1000余首,出版两部乐曲专著《滹源之声》。其中第二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社策划出版,收录崔树珍创作的228首歌曲。词作家邬大为、石祥,作曲家张丕基、李明、赵金等,对专著的出版发来贺词,邬大为亲自作序。这本专辑从C调到B调,从降调到升调,凝聚了崔树珍四十多年的歌曲创作成果,组歌有《平型关组歌十首》、《向国家卫生县城进军十首》、《春满滹源六首》,每个音符,每个旋律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迹。用心哼唱,会发现旋律中淳朴的乡土气息,表现了崔树珍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歌颂时代变革的激情和向往。
2008年,他创作的《繁峙小吃唱不尽》在“第九届文艺之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萃”中荣获中国民歌十大金曲金奖。同年与韩全虎等创作的《滹源颂》、《繁峙人才之歌》等6首歌曲被指定为中国民歌演唱歌曲,创作的《我的祖国我的歌》荣获“二十一世纪华人音乐奖”作曲一等奖,歌曲《祖国赞歌》在“音乐·中国”2011全国大型音乐展示选拔活动中荣获作曲金奖。他与中国词曲名家邬大为先生共同创作的《福字歌》在由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2013美丽中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全国总评选中荣获作曲金奖。
脚印与汗水
崔树珍1939年1月出生于繁峙县古家庄村,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皮匠。他天资聪颖,从小活泼好动,对音乐极有天赋。流经家门前的滹沱河水,从田野的滚滚绿浪飘出的稻花香味,山坡上的野果芳香,层层梯田上的斑斓色彩,令他着迷。他特别喜欢聆听乡间那大自然的声音,春天的燕叫,夏天的蛙鸣,秋天的蝉噪,冬天的狼嚎,以及房前屋后的猫叫狗吠,都被他看成是大自然的协奏曲。他在这天籁之音中度过快乐的童年,敏捷的听力使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钱买乐器,幼小的他自己动手做起了“二胡”,他央求父亲用榆木给他掏挖了琴筒,自己用蛤蟆皮作成琴皮,用枣树枝削刻成琴杆、琴轴,又向邻居要了一节竹片,在火上烤弯,拴上了一缕马尾成了弓子,千斤、琴马、琴托,他都自己寻找替代的木料制作,“二胡”制成后,他每天都要像模像样地拉。
他在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家乡的土地改革,他与乡民们整天沉浸在分田地、庆胜利的喜悦中,于是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拨弄丝弦,扭秧歌,演唱新戏,很快就掌握了吹、拉、弹、唱的基本要领,成为村里的文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