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市供销系统充分发挥农资经营网络服务优势,围绕服务农业生产,早调研、早调运、早供应,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满足市场需求。截至4 月底,全市供销系统农资购进完成25000 万元,农资销售完成19377 万元,化肥销售完成133404 吨,农膜销售完成1852 吨,农药销售完成370 吨。
——提早储备货源,保障农资供应需求。市供销社和多元化农资经营主体根据实际展开春耕调研工作,摸清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及时了解农资需求量及品种。所经营农资商品向高效能、低毒害、环境友好型方向靠拢,早计划、早安排,积极组织货源,加强市场分析和市场监测,合理调整储备量和配送力度,保障农业生产所需的农资商品达到供求总体平衡。
——强化市场管理,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市供销社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确保农业增产增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所属农资企业进一步规范经营,严格把握进货渠道和商品质量,稳定农资商品价格,净化农资市场环境,做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明码标价,平抑物价,自觉接受农民监督。同时,市供销社与市农委、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等9 部门联合发文,采取强力措施开展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行动,重拳打击坑农害农现象,确保供销系统农资经营网络销售的农资商品货真、质优、价实,使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创新经营模式,多种形式服务农民。市供销社引导农资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推进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生产作业有机结合,联合农业、农机部门和科研院校,形成合力为农民提供智能配肥、统防统治、农民培训、农机服务等项目的“保姆式”“菜单式”土地托管服务。繁峙、定襄、静乐等县供销社积极引导农资企业利用“互联网+”模式,与省供销社“农芯乐”电子平台、淘宝、京东、乐村淘等电商平台和线下物流企业合作,将农资销售终端融入电商网络,扩大销路,线上线下为农民提供服务,不断夯实现代农资经营网络,将服务与经营有机统一起来。
——调整施肥结构,发展绿色特色农业。针对化肥过量施用以及农药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充分发挥有机肥施用对全市改良土壤结构、发展“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作用。今年1-4 月份共销售有机肥1922 吨。
——加大科技含量,创新为农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利用山西大学创立的“种肥同穴、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绿色环保”的农业集成技术和研制的先进农业机械设备,依托农资企业、农资站点、基层供销社成立服务站,采用“公司+服务中心+农户”的经营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系列化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为示范推广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宫殿煜)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