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化腐朽为神奇
保德民间根雕艺术师高来来的追梦之路
2016年04月29日 16时35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高来来和他的根雕作品

个人小档案:

高来来,男,出生于1948 年,保德县东关镇铁匠铺村人。13 岁考入化树塔农业中学学习,14 岁因家贫辍学,19 岁被村里选为生产队队长,两年后随父亲学习木工技艺。在干木工的过程中,他先后学了不少制作仿古门窗和仿古建筑的手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字型、万字型、梅花型等雕花窗户的制作和榫卯梁柱、飞檐斗拱等中国传统木工技艺,他皆纯熟于心。木工既是体力活,也是艺术活,在几年木匠生涯的锤炼中,他开始自行设计并制作一些结构较为精巧的家具,不少人都喜欢他做的家具,“巧匠”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根雕,汉族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链接

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是20世纪80 年代先后在湖北的古墓中发现的。这表明根雕在古代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并形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受到人们的珍爱。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而且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作为创作的素材。《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小编整理)

(责任编辑:李冬梅)

上一页 [1 2 3 4]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