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连续报道
五台12岁女孩左小腿动脉栓塞没钱手术
杨栋5月8日(晚报3版)
“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
杨栋5月12日(晚报1版)
五台闫凤玲昨日出院
吴红兵5月29日(晚报1版)
五台女孩闫凤玲心脏手术获成功
刘捷 王菲11月20日(晚报3版)
五台女孩闫凤玲出院回家了
刘捷 王菲12月1日(晚报1版)
一个贫困的家庭,一个在生死线挣扎的女孩。从5月8日开始,本报持续关注,分5次连续报道了众多爱心人士、多家媒体共同发力,挽救五台12岁女孩闫凤玲生命的感人故事。报道一经推出,小凤玲就紧紧地揪着广大读者的心,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小凤玲在山大二院前后两次接受截肢和心脏修复手术,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小凤玲系列报道让人们看到了爱心汇聚、多方援助的力量。

5.“我见到习爷爷啦”
——记少代会代表、定襄学生康景涵
杨峰雷6月5日(晚报1版、2版)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国家强。6月5日,本报头版接2版报道了定襄学生康景涵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经历,讲述了这位优秀少年的成长故事。“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习爷爷在少代会上对全国各族少年儿童的寄语成为了康景涵的座右铭,也激励了广大的少年先锋队员。

6.系列报道
金牌教练和她的金牌队员们
许净9月25日(晚报3版)
“不为摔跤显身手,只为做人练能耐”
——访“挠羊赛”传承人、市体校摔跤教练朱彦青
王菲10月23日(晚报3版)
在2015年我省运动会阶段赛上,忻州市体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了62.5枚金牌。得到如此让人兴奋的消息,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忻州体校举重、摔跤教练和队员。举重教练高仕红分享了队员们日常训练中的艰辛;举重队员讲述了精彩的比赛故事;摔跤教练朱彦青介绍了“挠羊赛”中的别样风景。聊聊故事,话话家常,谈谈文化,这两篇报道为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

7“.两微”平台向人民满意的“指尖公安”迈进
赫在荣9月29日(晚报3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忻州公安积极打造微博和微信平台,与时俱进开展工作。帮助市民寻回走丢的小孩、打击“酒托”诈骗现象……利用“两微”平台,忻州公安为老百姓办实事、解疑问。本报记者的这篇报道中,个个案例都贴近生活,条条信息都与民相关,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8.定襄祖孙“圆梦”大阅兵
杨晋林10月20日(晚报3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10月20日,本报通讯员的这篇报道,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爷爷和张文杰,这对定襄祖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也为我们讲述了他俩的阅兵梦和爱国情。“9·3”大阅兵,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而骄傲的,对张文杰来说,还多了一份藏在心中的亲情。这篇弘扬爱的报道见报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定襄祖孙的“阅兵梦”为更多人所熟知,也感动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9.长城脚下是故乡
——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来忻拍摄纪实、花絮
王菲许净12月22日(晚报3版、4版)
边塞雄关入镜头,民风民俗现荧屏。12月17日起,央视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开始讲述忻州的别样风情,引发海内外观众的收视热潮。10月22日至11月7日,该栏目《长城内外》摄制组在代县、宁武、岢岚、河曲、偏关、五台进行采风,本报记者报道了他们的拍摄纪实和幕后花絮。长城脚下是故乡,忻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美味小吃,让读者、观者印象深刻、回味悠长。

10.一位农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日记
“山村铺上了柏油路,我心快乐无以言表”
雷智斐12月29日(晚报3版)
“要想富,先修路”。繁峙县光裕堡乡梨峪村“第一书记”——雷智斐,克服重重困难,为村里修通了这条通向富裕的道路。雷智斐用工作日记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位基层干部为民修路的心路历程。这篇稿件给人很强的代入感,读者仿佛亲身参与了梨峪村这段道路的修建过程。“接地气”和“生活化”是读者对这篇文章的切身感受。(晚报编辑部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