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国际国内>>正文
我国发现始椎类最“长寿”化石“阳泉长寿螈”
距今约2.54亿年,是目前为止此类化石在华北板块乃至东亚的唯一记录
2020年12月08日 11时00分   山西晚报

山西晚报讯(记者 温丽芳 通讯员 顾超 白志君)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始椎类化石的最年轻记录在华北晚二叠世Psj》的研究成果在《化石记录》(Fossil Record)刊登发表。文章报道了我国首次在华北板块乃至东亚发现始椎类化石,该化石中文名为“阳泉长寿螈”。

《化石记录》是国际权威期刊杂志,由德国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创刊。《始椎类化石的最年轻记录在华北晚二叠世Psj》一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建业博士和刘俊研究员撰写,刊登在该杂志第23期205至213页。阳泉长寿螈发现地为阳泉,由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引进的特殊人才白志君在进行化石保护巡查工作时在一处建设工地发现采集,并提供给研究团队进行研究。阳泉长寿螈是已知始椎类化石最“长寿”的记录,亦是目前为止此类化石在华北板块乃至东亚的唯一记录。

阳泉长寿螈距今约2.54亿年,体形类似现代的鳄鱼,是当时河流湖泊里的顶级捕食者。它们体形庞大,牙齿尖利,适应热带丛林气候。

距今约2.54亿年的晚二叠世的最晚期,华北板块少有地保存有热带丛林环境,为始椎类动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难所”。阳泉长寿螈能够存活在晚二叠世的阳泉地区,与石炭纪至二叠纪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这类生物的化石更多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地层中,但二叠纪以来,这些地区气候的持续干旱化,使得始椎类生物不得不迁徙到气候更适宜居住的地方。

最新发现的这一化石标本只保留了该生物头骨的一部分骨片。研究人员研究比对了很多原始的四足动物类群,最终确定它属于始椎类。

此前,这类动物被认定在二叠纪早期就已经绝灭,阳泉长寿螈化石在晚二叠世的发现比已知记录晚了近3000万年,刷新了对这一类古生物分布的认识。同时,阳泉长寿螈与此前阳泉发现的白氏桃河兽生活在同一时期,这些化石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二叠纪古生物化石的生物多样性。

近些年来,山西省自然资源厅高度关注阳泉市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工作,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对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过程中,发现大量珍贵古生物化石,并积极与中科院合作开展研究。仅2020年,先后报道了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物种白氏桃河兽;我国最粗的科达木化石及211株科达木化石组成的树化石森林。近期又报道了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阳泉长寿螈。据了解,在此之前,还报道了世界上首次发现并以阳泉命名的一种树木化石,被命名为“混合阳泉木”。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评价阳泉为我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国家级重要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评价阳泉为我国太原组地层中木化石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重要化石集中产地。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