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17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实施发射。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于9月下旬由远望运输船队安全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并通过公路运输方式分段运送至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此后,火箭按照测试发射流程,陆续完成了总装、测试等各项准备工作。
11月17日上午,活动发射平台驶出发射场垂直测试厂房,平稳行驶约2小时后,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安全转运至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后续,在完成火箭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等工作并确认最终状态后,火箭将加注推进剂,按程序实施发射。
此次任务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第二次应用性发射,此前已成功发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计划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相关
“胖五”迎来新乘客,“嫦娥”走过了怎样的奔月之路?
据新华社电 南海之滨,“胖五”扬帆。11月17日,被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实施发射。中国探月,如今迈出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步。
按照国家航天局公布的计划,此次“胖五”的乘客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回顾我国一路走来的探月之路,可谓精彩纷呈。
探月工程,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遥十四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大幕,首次实现零窗口发射;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发布;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作为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试验探月工程二期部分关键技术,深化月球科学探测。2010年10月1日,长征三号丙遥七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刷新了中国探月工程新高度,也是我国火箭首次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2013年12月2日,携带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用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探月工程第二步进入实施阶段。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并开展巡视勘察和科学探测。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2014年10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遥十二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公里、远地点高度41.3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2014年11月1日,为嫦娥五号探路的再入返回试验器“嫦娥5T”按既定方案平安着陆。在探月工程三期采样返回任务中,最终携带样品返回地球的返回器对任务的成败至关重要,我国此前尚没有地球轨道以外的航天器完成过再入大气层的返回、着陆与回收经历。
2018年12月8日,长征三号乙遥三十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2019年1月3日,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稳稳降落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至今仍在进行着对月球的探测和研究……
经历过浴火重生,“胖五”大火箭家族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已经先后运送了实践二十号卫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等重磅“乘客”。
如今,长征五号的第五次启航将负责护送嫦娥五号,让我们共同期待!
“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里程突破3亿千米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16天,飞行里程突破3亿千米,距离地球约6380万千米。探测器姿态稳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统完成自检,各系统工作正常。
在轨飞行期间,“天问一号”已经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等飞控工作。11月初,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的多个分系统完成首次在轨自检,结果正常。
据介绍,“天问一号”计划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