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正在新成昆铁路修建小相岭隧道的中铁隧道局,组织党员们重返沙马拉达隧道。
隧道旁修葺一新的烈士陵园里,“永垂不朽”纪念碑上,33岁的劳模母永奇意外发现了外公韩礼芳的名字。53年前的秋天,外公离开妻子幼女,参建成昆铁路,三年后,一张隧道洞口的留影和一封尚未寄出的家书竟成遗言。没有具体地点,没有工友信息,几十年来,搜寻外公在大凉山的长眠之地,成了全家执念。母永奇激动地将电话打回家,听筒里只闻外婆的呜咽。
沙马拉达,彝语意为“开满杜鹃花的山谷”,可山谷里的日子并不浪漫。作为成昆铁路的最高点,这里海拔2244米,含氧量只有内地70%,每年长达4个月冰天雪地,5级以上大风卷着砂石能咆哮半年。沙马拉达车站曾试图安装铝合金灯箱,没挺到第三天就被吹变形。
在这片被外国地质学家认定为“死亡禁区”的山谷里打隧道,暗河、断层、泥石流随处可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施工只能靠大锤、钢钎一点点凿孔爆破,连手持风钻都是稀罕物,沙马拉达隧道往往一天只能前进半米。生活条件更为恶劣。白天暴雨冲走了被子,夜里帐篷又被大雪压塌。
就是在一片怀疑声中,1100公里的成昆铁路翻越深谷陡坡,耗时6年完工通车。这个与美国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一起,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的工程。工程建造的代价是巨大的。仅在6.38公里的沙马拉达隧道,就牺牲了136人,相当于每前进一公里就有21人诀别。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样的诗句是成昆精神的写照,也是今天修建新成昆时我们的底气。”中铁隧道局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项目部常务副指挥长张瑞明说。
在沙马拉达隧道30公里外,新成昆铁路的小相岭隧道也正处于最艰难的施工时刻。 “去年‘十一’后60多天,隧道的2号斜井涌水量近1300万立方米,超过了一个西湖。专家戏称,我们隧道局又要创造‘中华之最’——全国涌水量最大的隧道。”张瑞明憨笑着说,现在涌水量已减到每天8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天抽走40个标准八道游泳池的蓄水量。
50多年过去了,铁路施工条件早已天翻地覆。过去一切靠人力,勘测靠走,钻孔靠手;现在无人机勘测,三臂全电脑凿岩台车钻孔,全是先进技术装备。
“同样是成昆铁路第一长隧,小相岭隧道长达21.8公里,是沙马拉达隧道的3.4倍,能让新成昆铁路少走绕山路,百姓出行时间就会大幅缩减。”项目部28岁的调度主任郑冬冬,是家中在成昆铁路奋斗的第三代,而他和妻子也在工地迎来了下一代。“爷爷知道我来成昆线,就嘱咐我一句话,‘别怕苦,条件好了,更得好好干’!”
以苦为乐,为的就是百姓出行更甜更乐。
聚客效应让旅游产业更红火。去年“十一”前,哈佳铁路开通,沿线八成地区结束不通火车历史,两地铁路运行时间从近7个小时缩短为2小时以内。佳木斯市桦川县江川农场退休职工席中江从此开启了自助旅游模式,而这样的自助老年旅游团,仅两个月就已成行七八批,200多人次。
带动效应让乡村振兴更给力。“铁路通了,生活就是不一样。”浙江淳安美客爱途民宿创客方建军喜滋滋地说,去年底开通的杭黄高铁,结束了浙西不通高铁的历史,更串起了7个5A级景区,给沿线桐庐、建德、淳安及安徽绩溪等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客流增长了三成多,小日子越来越提气!”
随着出行便捷度大大提升,2018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已增至33.7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旅客20.05亿人次,相当于将非洲、欧洲、大洋洲的总人口运输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让“流动的中国”生机盎然。《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20日 18 版)
(责任编辑: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