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中医认为,寒露过后,养生需顺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自然规律,从眼部防护到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多维度调理,才能安稳度过这一节气。究竟该怎么做呢?一起来看看吧!
做好保暖,运动也要有调整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田娟娟介绍,寒露过后,自然界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昼夜温差加大,此时早晚应及时添加衣物,特别要注意做好颈肩部和脚部的保暖。气温逐渐下降,颈肩部及脚踝极易受到寒邪的入侵,阻滞气血运行,若长期受寒,可能会导致阳气不足,出现局部疼痛、怕冷等症状。因此寒露时节,除了做好保暖外还可以养成经常艾灸和用热水泡脚的习惯,以达到温经通络、改善循环的效果。
运动方面也要有所调整,可以选择慢跑、登山、太极等形式的运动,注意运动时间不宜太早,因为晨起气温太低,身体素质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同时注意运动不宜过量,因为秋季主“收”,运动时大汗淋漓、出汗过多可能会使阳气外泄,津液耗伤,违背了秋季的收敛养生原则。她推荐选择一些动作舒缓、能有效调养气息、活动筋骨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瑜伽等。这些运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还能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因气温下降可能引起的肌肉和关节僵硬。时长上也建议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
另外,秋季还容易使人产生悲秋情绪,出现情绪低落、沮丧等问题,因此建议在周末闲暇时,大众可以去公园、山林走走,感受秋高气爽,欣赏层林尽染的秋色,既有助于开阔心胸,排解不良情绪,也能保持精神愉悦。
顺应节气,合理调整膳食结构
田娟娟表示,寒露过后,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身体面临着“低温”与“干燥”的双重挑战,易出现皮肤干燥、咽喉不适、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合理调整膳食结构,是顺应节气、养护身心的关键,通过精准补充营养素,可以增强机体抗寒能力,修复黏膜屏障、缓解干燥损伤。因此饮食上宜以甘平的食物为主,以增强脾胃功能。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等,避免因过食辛辣损伤人体阴液。如果出现口、咽干燥症状,可多吃梨、苹果、香蕉、柿子、荸荠、柚子等具有滋阴润燥、润肺生津功效的水果。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李丽芬介绍,山西在寒露这个节气,紧密结合本地物产(如杂粮、根茎菜、红枣等),形成了独特的节气食俗。“比如山西素有‘寒露起,粥不离’的说法,此时气候干燥、早晚寒凉,家家户户会煮各类杂粮粥暖身润燥。”而最常见的是小米红枣粥,部分家庭还会加入枸杞、山药或栗子,增强补养效果。晋北靠近晋中一带,还会煮“荞麦粥”。
而寒露后根茎类蔬菜成熟,且耐储存,成为必吃食材。根茎类食材储存了夏季的能量,性温味甘,是寒露温补佳品。如蒸山药/煮山药,山药含黏液蛋白,能健脾益胃、增强免疫力,清炒或煲汤皆可。红薯富含β-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能保护呼吸道黏膜;莲藕生熟两用,熟藕健脾开胃,与排骨、花生同炖,兼具润燥与温补功效。
另外,中医有“白色入肺”之说,寒露可多吃白色润燥食材,如银耳富含植物胶质,搭配莲子、百合煮羹,能滋阴润肺、缓解皮肤干燥;梨可生食或蒸食,生食清热生津,蒸食则更适合脾胃虚寒者,能减轻对肠胃的刺激;白萝卜生吃促消化、熟吃润肠道,与排骨同炖堪称“深秋润燥黄金搭配”。
对于很多爱吃腌菜的人来说,李丽芬建议家庭最好减少腌菜食用频率,或腌制时降低盐量,因为各类咸菜、酸菜的腌制过程中,往往会加入较多盐,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增加患高血压风险。另外,山西是红枣主产区,寒露前后红枣成熟,除直接食用,还可以煮“红枣桂圆茶”暖身。“还有我们的柿子,民间认为‘寒露吃柿,不流鼻涕’,从某些角度讲,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既补充维生素,又顺应节气‘润肺’的需求。”但需要注意,“柿饼”的食用需适量:柿饼含较多鞣酸,空腹食用或过量食用可能与胃酸结合形成“胃柿石”,尤其肠胃功能较弱者需注意“饭后少量食用”。
“网红”养生方式并非适合所有人
随着天气的变冷,在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养生方式,如“刷经络”“药浴排寒”等,但在10月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表示,这些养生的方式,属于干预性调理的方法,并非适合于所有人群,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比如“秋季刷经络”,包括刮痧、使用经络刷等方式,主要是借助体表刺激来达到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的作用,一般适用于体质偏实、阳气偏盛或者气血瘀滞的人群,但对于身体虚弱者,比如经常出现疲劳、畏寒,以及正值月经期或者孕期的女性,或者有出血倾向、皮肤容易过敏的人群,就不建议选择这样的养生方式。而“药浴排寒”主要是借助水的温度和药材性能来达到温通散寒的作用。但同样要注意根据个人的体质来选择不同的药材。如果本身是偏热的体质,却过多选用了温燥性味的药材,可能会引起上火的症状,比如出现口干、口渴、心烦或者血压波动等等。同时要注意,在药浴过程中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要过长,防止耗伤正气。另外,对于老年人还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更要谨慎地接受这样的一些调理方法。
想要选择类似的养生方式,专家建议:首先,要咨询具有专业背景的中医医师,评估一下您的体质是否适合。其次,尽量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同时注意调理方式频率要适度。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梦莹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