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频道>>健康>>正文
短视频自诊心理问题 靠谱吗
2025年07月16日 09时40分   山西日报

“8种迹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6个信号证明他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远离!”……在心理健康备受关注的当下,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心理疾病相关内容,涉及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它们以“自测”的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声称能帮助用户判断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不少网友看到以后会给自己或身边人“对号入座”。那么,短视频在线“诊断”心理问题是否靠谱、可信?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在线自诊成新型精神内耗

“前段时间工作压力大,刷到一些焦虑症相关的视频,本来没当回事,结果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觉得自己得了焦虑症。”7月4日,省城市民康晓娟向记者诉苦,由于这类视频的专家都建议:“焦虑症患者要避免高压环境。”她竟信以为真,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都不敢接新的工作项目,生怕自己承受不住压力。

记者随后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发现在一条标题为“焦虑症一共分几个阶段?”的视频下,浏览量惊人,评论区更是热闹非凡:“除了幻听幻视,我其他症状全都有!”“看完视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得了焦虑症……”

不止是焦虑症,NPD等相关视频亦广受关注。“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总是夸大自己的重要性,沉溺于幻想中的成功,还习惯性地贬低他人……”近段时间,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不少关于NPD的分析视频。28岁的大同姑娘张晓静是一名上班族,她在刷到关于NPD的视频后,觉得同事的某些行为和视频中的描述高度吻合。“当时我看完视频,就觉得这位同事好像就是‘NPD本人’。”张晓静说,“我就尽量少和他接触,生怕被他影响到。但后来想想,这种做法可能有点过激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丽指出,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心理疾病“自诊”,却不知不觉又陷入了“新型精神内耗”之中。“‘精神内耗’的表现为反复思考、自我质疑或过度担忧未来或过去事件,这种心理活动虽未产生实质性体力消耗,却引发持续疲惫感。”她直言,在线“自诊”视频的流行,正是这种“精神内耗”的一种体现。许多人在观看视频后,不仅没有获得真正的心理疏导,反而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状态而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

短视频自诊为啥让人上头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心理咨询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27.83%,而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又占据了其中较大份额。在北京从业十余年的认知心理学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姜洁红表示,心理“自诊”短视频的流行,反映出公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人们认知进步的积极体现。然而,部分不专业的“自诊”视频却暗藏风险。

“焦虑是现代社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家工作忙、压力大,难免会有焦虑情绪。但焦虑症的诊断相对复杂,需通过多维度评估才能做出。”姜洁红直言,“自诊”类短视频忽略了诊断的复杂性,仅通过片段化信息引导受众“对号入座”,容易造成误判。

“相比线下心理咨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自诊’显得更加便捷和轻松,心理负担也相对较小。”丁丽也指出,“然而,线上的心理咨询和‘自诊’内容良莠不齐,专家的资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可靠性和专业性远不及线下的面对面咨询。”

“再者,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数据分析师赵龙介绍,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互动行为,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进一步强化用户的焦虑情绪。例如,当用户浏览了一条关于焦虑症的视频后,平台会持续推送更多相关视频,让用户陷入“越看越像”的自我判断中。而用户在观看此类短视频时,会刷得停不下来,从而陷入“越刷越上头”“越上头越焦虑”的循环中。

心理科普别被流量迷了眼

“短视频网络心理科普内容的良莠不齐,很容易让人陷入误区。”拥有近10万粉丝的心理学知识自媒体博主、心理学博士“小桔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心理科普内容确实存在错误导向,甚至会刻意用猎奇的手法博取流量,对观众产生混淆和误导。她表示,“有些博主为了吸引眼球,会发布一些绝对化的结论,这些结论往往是偏颇甚至错误的。”她感慨,心理健康领域存在显著的知识鸿沟,普通用户缺乏甄别伪科学内容的能力。而短视频创作者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剪辑学术术语等手段营造虚假权威感。

记者浏览各大短视频平台发现,在线“诊断”心理问题的视频多以NPD、ADHD、抑郁、焦虑等热门话题吸引关注,随后推销收费课程、保健品或一对一咨询辅导,形成完整链条。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打造心理博主的教程帖,包括起号、引流到变现全套流程,从文案、字体、配图,到账号定位、策划内容、受众分析等一应俱全。而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间,一些主播自称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教育师,声称能“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纷纷留言或连线求解……

记者以咨询者的身份联系了一位发布“焦虑症自测”视频的博主。该博主在询问记者的年龄、性格和睡眠质量后,诊断记者存在“预期焦虑反应、睡眠质量差”,并推荐其售价398元的课程,声称学完后可“自主调节情绪”,达到“心理康复”效果。对此,记者咨询了晋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飞林,他认为:“课程宣传中‘学完后可自主调节情绪’的表述,属于对心理干预效果作保证性承诺。即使主张课程属于知识产品,其‘康复’表述仍可能构成广告法规定的‘虚假广告’情形。”

“建议年轻人在面对网络心理科普内容时,要增强定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轻易被流量驱动的内容所左右。”丁丽表示,网络心理科普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但流量经济的驱动却让部分内容偏离了轨道。我们应理性对待,增强辨别能力,避免被流量“迷了眼”。此外,赵龙也表示,平台应强化内容监管,对娱乐化、诱导性的内容及时进行下架处理,创作者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确保发布的内容真实、可靠,为大众提供真正的帮助。

本报记者崔玲玲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