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频道>>健康>>正文
酷暑咋过? 这份健康手册请收好
2025年07月14日 16时15分   山西晚报

过了小暑节气,很快就要入伏,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升高,雷雨多发,空气湿度逐渐增加。

高温潮湿的环境里,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出汗多,消耗大,此时如果不注意调理,容易爆发各种健康问题。夏季有哪些健康防护知识?有哪些常见病要预防?出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就这些问题,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进行了采访及整理。

1应对强对流天气 从关注天气预报入手

最近一段时间,省内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山西省气象台预报,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高温酷暑及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为有效应对强对流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分析研判,给出了一系列健康提示。

专家建议,要实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了解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情况,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准备。

雷暴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尤其是不要在空旷的田野、大树下、电线杆旁、水边等危险区域停留。如果身处户外,应迅速寻找安全的建筑物或车辆内躲避,避免使用带有金属部件的伞具或工具。如果无法立即找到安全避难所,应迅速蹲下,双脚并拢,双手抱膝,头部尽量放低,以减少被雷击的可能性。暴雨天驾车出行时,要减速慢行,保持车距,避免紧急制动和急打方向。不要涉水通过受淹区域,尤其是洪水中的桥梁、涵洞等,以免发生溺水等危险。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应急物资储备。适量储存生活必需品,如饮用水、食品、药品、手电筒、急救包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断电、断水等紧急情况。另外,对可能出现的灾后疾病,要注意防范。洪水过后,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饮用生水,不可加工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禽畜,不食用腐败变质或不洁食物,注意勤洗手,规范手消毒,如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洪水过后,周围的环境卫生也十分重要。住所周围如有积水滞留时,应尽快清除积水,对被淹没过的场所进行彻底清污,及时清理滞留的垃圾和废弃物,要按照“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对物品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和消毒,并做好居室的通风换气和受潮物品的晾晒,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实行垃圾日产日清,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应全面进行消毒,防止病媒生物滋生,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2防“暑”不是“凉快就好”

提起高温的影响,估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暑。“每年七、八月份正是中暑的高发期。”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孔瑜介绍,它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个体状况、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尤其是气温过高时,人体有时会出现大量出汗、头晕、无力、恶心、心慌、气短等一系列不适,这就是中暑。

孔瑜介绍,根据症状程度不同,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的人一般会出现头昏、全身疲乏无力、耳鸣、心悸、恶心、口渴、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较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轻度中暑的患者会出现体温38℃以上,面色苍白泛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脉搏细弱而快;重症中暑时,患者体温可能超40℃,皮肤干燥无汗、严重者昏倒或痉挛。

孔瑜称,如果出现先兆中暑的症状,尽快脱离高温高湿密闭的环境,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下。如果有条件、病情也不重,赶紧适量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比如淡盐水或含盐的功能性饮料,也可以拿凉毛巾擦一擦降温,以缓解症状;适量喝水降温。病情严重时要即刻送医或呼叫救护车。

近几年,“热射病”这个词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孔瑜表示,热射病就是严重中暑,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从轻微中暑发展到致命性热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无汗、高热等症状,不及时救治,将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孔瑜建议,预防中暑,应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加以注意。衣服尽量选择轻薄、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避免穿紧身、深色衣物,影响人体散热。外出时携带遮阳伞、遮阳帽等遮阳用品,涂抹防晒霜,避免在直射阳光下暴晒。在饮食方面,要保证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饮水量,出汗多时可以补充含盐分的电解质溶液。另外,可适量吃一些果蔬,如西瓜、西红柿、苦瓜等,还可以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食品。同时,生活起居要规律,减少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设置室内空调温度,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感冒或中暑。另外,常见的防暑药物也各有特点,且大多为中成药、非处方药,大部分药店可以买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酒精过敏的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也不能与头孢类抗生素同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除了中暑和热射病,高温在其他方面对人体健康也有影响。”孔瑜表示,高温天气下,人体大量出汗,会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猝发风险也随之增大;湿热的环境还容易引发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和手足癣真菌感染等;长时间在室内吹空调、风扇,还可能会导致热伤风,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高温甚至还能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导致“情绪中暑”,使人的精神、情绪产生波动,出现记忆力下降等。建议大家提升对高温危害和防御措施的科学认识,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做到有备无患,安全、健康地度过炎夏。

3皮肤需要保护,眼睛也需要防晒

“现在,大家都知道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容易引发多种皮肤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晒伤和晒黑。为了保护肌肤,大家的防晒霜、防晒衣、太阳伞都备得挺全的。”山西白求恩医院皮肤整形科的护士长孙丽燕表示,其实,大家不应只在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注意防晒,阴雨天气同样要重视防晒。

她曾经就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有名女士在阴雨天气带着孩子去室外的水上乐园玩,没有涂抹任何防晒产品,也没有撑伞、穿防晒衣,几个小时后,她身上除了泳衣覆盖的区域外,都出现了泛红、发痒的情况。“紫外线辐射一年四季都是存在的,即使是在阴天、下雨天或没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也是存在紫外线辐射的。”孙丽燕说。阴天的紫外线辐射相对于晴天的紫外线辐射可能会弱很多,但如果长时间待在室外,或是没有遮蔽设施的窗边、阳台等环境下,皮肤依然是会被晒黑甚至可能被晒伤。

另外,每年夏季,皮炎患者就会增多,尤以日光性皮炎患者为主。日光性皮炎是一种光敏性皮肤病,是由于过度日照后而发生的皮肤炎症,主要是人体对日光中的紫外线过敏引起的。紫外线过敏是日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异常变态性反应,人体中只要有少量的光感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即会发生反应,表现为面、颈、前臂、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样或水疱等皮疹。日光照射后,皮损明显加重,痒感也会加剧。“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说,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晒,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一个都不能少。”孙丽燕说。

“戴墨镜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要保护眼睛。”山西省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韩媛媛提醒。夏天的紫外线比较强,紫外线容易引起电光性眼炎,还容易引发老年性白内障和黄斑变性,后两者非常的严重,甚至有致盲的风险。她建议在有强光刺激的环境下,出行最好戴上墨镜,太阳伞或者大帽檐的太阳帽也行。

“但不要长时间戴墨镜,尤其是儿童。”韩媛媛说,对儿童来说,如果选择了非正规厂家的墨镜,或者长时间佩戴墨镜,对孩子视力的发育是有影响的。佩戴墨镜不恰当会影响正常光线的摄入,对孩子的视网膜发育或者黄斑区有引起一定的病变风险,因为晶体的发育、视网膜的发育都需要正常的光线刺激。

4预防食源性疾病,关键要把好“入口关”

食源性疾病是夏季的“头号健康威胁”,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郝瑞岗介绍,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非常适合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在夏季繁殖速度显著加快,凉拌菜、卤味熟食等冷食类食品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污染。随着户外烧烤和野餐等活动增多,食物在常温下暴露时间过长,容易滋生细菌,而苍蝇、蚊虫等也会携带病菌污染食物。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郝瑞岗提醒,预防食源性疾病,关键要把好“入口关”。注意保持食物清洁,选购新鲜、生产日期近的食材,蔬菜和水果要清洗干净,尤其是在生吃前。加工烹饪食物时,要保持手部、餐具厨具和厨房环境的清洁。生熟食品在储存和加工时要分开处理,使用的容器、砧板和刀具要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食物要烧熟煮透,尤其是海产品和肉类等。

夏季有毒植物和野菜生长旺盛,部分野菜和有毒植物形态相似,一旦误将有毒植物当作野菜进食,会引起中毒。我省常见的有毒植物有狼毒草、苍耳子、毒芹、曼陀罗、毛茛、龙葵和商陆等,建议大众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野菜,不采食不认识的品种,同时避免在污染区域采摘野菜。像四季豆、芸豆等豆类含有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如果烹饪不当,极易引发中毒。如果有多人因进食同一种食物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餐后出现食源性疾病,有关部门可能会介入调查,市民需配合调查,以便尽早明确致病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郝瑞岗建议,日常生活中,大众在存储食物时应选择低温储存,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应超过2小时,户外高温时应缩短至1小时。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不宜放置过久,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煮透;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减少病菌经手入口的风险。患有腹泻、呕吐等症状的人应避免接触食物。若不幸感染,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症状严重需立即就医。

此外,在生活中还要关注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关注当地卫健委、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避免食用被召回的产品。

5外出时穿长衣长裤 避免虫媒传染病

蚊虫叮咬引起的疾病很多,如登革热、疟疾、乙脑等,其中登革热由白纹伊蚊叮咬引起,疟疾由中华按蚊叮咬引起,乙脑由三带喙库蚊引起。太原市蚊虫优势种类是淡色库蚊,但也有三带喙库蚊,近年也有散发乙脑病例出现,郝瑞岗介绍,太原市近年没有本地登革热病例和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但是有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活动,虽然密度较低,有输入登革热病例和疟疾病例时还是需要做好防蚊隔离,防止引起本地疫情传播。

登革热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眼后疼、肌肉关节痛、皮疹、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疟疾主要临床症状是周期性发冷、高热、出汗、头疼、肌肉酸痛乏力等;乙脑临床症状主要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为主。郝瑞岗提醒,居民生活中要注意安装纱门纱窗,及时清理室外环境,闲置积水容器要加盖,防止蚊虫幼虫孳生。外出活动时要穿长衣长裤,涂抹防蚊趋避剂等。

夏季是白蛉(俗名小咬)活跃季节,被白蛉叮咬会传播黑热病。黑热病主要临床症状有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盗汗、肝脾肿大、贫血、免疫力降低等。它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寄生虫病,仅次于疟疾。白蛉主要在土中产卵发育,孳生于土洞穴缝隙中。预防黑热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个人防护,不被白蛉叮咬。提倡使用蚊帐,以2.5%溴氰菊酯在白蛉季节内浸蚊帐1次,能有效保护人体免受蚊子、白蛉叮咬。白蛉活动季节穿长袖衣裤,外出涂抹趋避剂,避免夜间在草丛活动。

郝瑞岗提醒,暑期出游,在草地上坐躺时要防止蜱虫叮咬,蜱虫可携带各种病毒引起蜱瘫痪、森林脑炎、莱姆病、蜱媒介回归热、Q热等。蜱瘫痪是由某些种类的虫叮咬后涎液中的神经毒素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步态不稳、上行性软瘫、过度流涎、眼部刺激、瞳孔不对称以及呕吐等,主要表现为上行性肌肉麻痹,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森林脑炎是由携带森林脑炎病毒的蜱虫叮咬人类而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急起高热、意识障碍、瘫痪、脑膜刺激征(如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肌肉瘫痪、意识障碍等)。莱姆病是由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寒战、乏力、肌肉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后期有游走性红斑,直到神经系统损害性脑炎等。

蜱媒介回归热的病原体为包柔螺旋体,主要通过钝缘蜱叮咬传播,主要临床症状是周期高热、寒战、肌肉痛等。Q热病原为贝氏立克次氏体,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头痛、肌痛、继发肺炎等。

夏季外出要做好个人防护,扎袖口裤口,互相检查,发现蜱虫后及时清除,叮人后不要硬拽,要及时找医生去除,防止口器留在肉中引发红肿、疼痛、发热等炎症反应。一旦被蚊虫叮咬之后出现发热、头痛、腹部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此外,苍蝇污染食物或食物器具也会引起肠道传染病等,如痢疾、感染性腹泻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厨房防蝇防蚊设施的安装和使用(比如纱门纱窗、纱罩),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6布病:小心动物“健康陷阱”

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病菌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感染布病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一般体温可达到38.5℃以上,持续时间长;当体温急剧下降时出现大汗淋漓,退烧后感到明显乏力;同时伴有四肢关节、多处肌肉的酸疼和钝痛,多为大关节疼痛;或可出现睾丸肿痛、头晕、头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合并出现脑膜炎和心内膜炎等症状。“喝生鲜牛奶、羊奶时要‘煮三沸’。”郝瑞岗反复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食用未经消毒的奶制品;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必须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

职业人群预防布病需做好防护,从事相关工作时要佩戴手套、口罩,穿好防护服、高靿胶靴等,避免直接接触牲畜的流产物和死胎,劳动后要彻底清洗;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购进牲畜时做好检疫隔离方可进群,牲畜圈舍要定期压尘湿式作业和消毒。

7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

郝瑞岗介绍,手足口病是多组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潜伏期平均为3天至5天,临床表现以口腔、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斑丘疹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大部分患儿病程一般为7天至10天,呈自限性,预后食好。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郝瑞岗提醒,要教育儿童勤洗手,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对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家长高发季节外出回家后,要及时将外穿衣服脱去,清洗手、脸等外露部位后再与孩子密切接触。

此外,接种疫苗也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一个有效措施,EV-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8预防胃肠型感冒,顾护脾胃是根本

“季节交替,很多人会出现这样的经历:发烧、怕冷、头痛、浑身酸痛,同时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这很可能不是简单的‘吃坏东西’,而是患上了胃肠型感冒。”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的郝海蓉副主任医师提醒道。

胃肠型感冒,顾名思义,是感冒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侵袭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导致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呼吸道和全身症状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但它和急性肠胃炎还是有区别的。急性肠胃炎通常由细菌性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或毒素(食物中毒)引起。“所以,如果先有发烧、怕冷、头痛、鼻塞咽痛,再出现呕吐腹泻,或者几组症状同时发生,胃肠型感冒可能性大。”郝海蓉说,如果先有剧烈呕吐、腹泻、腹痛,之后才出现低热或不发热,且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则更可能是急性肠胃炎。

胃肠型感冒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呼吸道及全身症状(发热、畏寒、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多为清涕)、咽痒或轻微咽痛、轻微咳嗽和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厌食、脘腹胀满、腹痛、腹泻、肠鸣,其中,呕吐可能比较频繁,腹痛多为隐隐作痛或阵发性绞痛,腹泻则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多为稀便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如果是看中医,舌苔常表现为白厚腻或白滑腻,脉象多浮紧或濡缓。”郝海蓉介绍。

预防胃肠型感冒,顾护脾胃是根本,郝海蓉建议大众平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可适当食用健脾化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炒过)、莲子、白扁豆等。同时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关注天气变化,尤其季节交替、使用空调时,注意腹部、背部、足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在个人卫生方面,要勤洗手,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和餐前便后。同时,要保证规律作息和充足的睡眠,适度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对已经确诊了胃肠型感冒的患者,首要是充分休息,这样才能让身体有足够能量对抗病邪。在发病初期(尤其呕吐剧烈时),可短暂禁食1-2餐,但需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米汤、稀释的淡糖盐水)。症状缓解后,可从流质、半流质开始,如大米粥、小米粥、烂面条(可加少量姜丝)、藕粉。避免一切生冷(水果、冷饮)、油腻(肉汤、油炸)、辛辣、甜腻、难消化的食物(牛奶、豆浆易胀气也暂缓)。烹饪方式宜蒸、煮。

少量频饮温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促进代谢,但要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

夏季是腹泻高发的季节,现在很多人会使用益生菌来预防或治疗腹泻,这真的有用吗?对此,郝海蓉表示,腹泻的病因有很多,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肠道的内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当我们饮食不洁或饮食不注意,或者出现感染,或者应用某些药物等因素后,就会导致肠道失衡。”她说,这种情况下,补充益生菌,比如双岐杆菌、乳杆菌就有利于让失衡的肠道微环境有所改善,从而减轻腹泻的症状或者缩短腹泻的病程。但它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一种腹泻补充益生菌都有作用,还需要看患者本身的具体情况。

9出境游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随着暑期到来,出境游开始增多了,大众应该警惕哪些健康风险?又该如何去降低这些风险,使旅途可以健康无忧?

7月4日,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表示,暑期到来,不少人选择出境旅游,建议大众在游玩时做好个人健康防护,特别是要注意高温的暑热、蚊虫叮咬、饮食安全以及传染病感染等问题。

首先,出行前需要了解下目的地存在哪些健康风险,可以登录世卫组织的官方网站和其他卫生健康相关的官方网站查询旅行健康提示,也可以提前了解和咨询此次出行是否有必要接种相应的疫苗。

其次,准备一些止泻药、退热药、防中暑药、抗过敏药、防晕车药等,还需备一些日常治疗药物。同时,准备防蚊防虫用品、含75%的消毒湿巾,还有防晒用品。提前向当地的导游、当地熟悉的朋友咨询一下当地急救电话号码是多少、就医的地点在哪里,以备不时之需。

再次,旅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安全问题,尽量喝开水。如果当地不提供开水,要选择饮用瓶装水。就餐地点要选择卫生条件比较好的餐厅。在当地旅行过程中,不要直接接触野生动物,包括流浪猫狗。旅行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团队成员身体的状况合理安排游玩时间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最后,旅游结束要回国时,如果在入境时出现发热、咳嗽、皮疹、呕吐、腹泻、关节疼痛等异常症状,要第一时间向海关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报备,同时要配合进行检测流调和诊治。回国以后2-3周内,如果出现类似症状,要到医院就诊,主动向医生提供出境旅游的情况、在境外接触的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地进行疾病的排查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

10 养生应顺应天时 不过度贪食寒凉食物

中医理论认为“暑邪”有两个属性,一是热邪属性,其易耗气伤津,造成疲惫、口渴、多汗;二是湿邪属性,其性重浊黏腻,容易困脾,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出现头闷、头重如裹、身体酸重、纳差等症状。对此,太原市中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医师于小梅建议,小暑时节养生应顺应天时,注重调养,不能过度贪食寒凉的食物。

在饮食上,脾胃正常的人群如出现口渴、疲乏症状可以食用性味偏寒凉的食物,如绿豆、丝瓜、黄瓜等,以达到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湿困脾胃的人群如出现纳差、大便稀溏、黏腻,可选择如莲子、山药、陈皮、冬瓜,以达到健脾燥湿或健脾化湿;如果湿邪困表,出现头闷、头重如裹的人群可选择如苏叶、藿香、砂仁等,以燥湿解表,芳香醒脾。

运动不可少,夏季运动可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散步、瑜伽、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参与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务必做好心率监测。倘若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眼前发黑、呼吸困难,或是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很可能是低血糖发作,甚至是心肌梗死、晕厥等急症的前兆。此时应立刻停下运动,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补充含糖饮料,若症状不缓解,应迅速前往医院就诊。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少量多次饮水,切忌饮用冷水或冰镇饮料,以免刺激肠胃。运动结束后,即便天热也要尽快用毛巾擦干汗水,换上干爽、舒适的衣物。

对特殊人群来说,夏季血管扩张,部分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偏低或不服药血压也正常的情况,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切勿自行停药。

夏季瓜果丰富,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水果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00克(一个拳头大小),优先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水果,如苹果、柚子、莓类,尽量在两餐之间食用。不要饮用果汁。

天气炎热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冠心病患者要避免熬夜、吸烟、饮酒、应酬等,规律服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此外,面对夏日夜市上的啤酒、烧烤、小龙虾,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还应格外注意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警惕急性胰腺炎、痛风等疾病“趁热找上门”。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张梦莹 李喜芳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