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远离高温环境,定时饮水
近期,已进入夏季的北半球多地遭受热浪侵袭。持续的高温天气可能引发脱水、中暑、肾损伤,加剧心血管、呼吸道等相关慢性疾病造成的健康风险。如何在热浪期间做好防护?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一系列建议。
首先,远离高温环境。尽量待在阴凉处,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外出。尽可能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切勿将儿童或动物留在停放的车辆内,因为温度会迅速升高到危险水平。为防止婴儿车内温度过高,建议使用一块湿的薄布覆盖婴儿车,并在必要时重新润湿,还可以与便携式风扇结合使用。
其次,保持室内凉爽。白天,当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时,关闭窗户并拉上窗帘或百叶窗,以阻挡阳光直射。夜间,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开窗通风降温。当温度高于40℃时,使用风扇可能反而加剧热感。如果使用空调,可将温度设置为27℃左右,并开启电扇,不仅能提升凉爽感,还能节约用电。关闭不必要的灯光和电器,这样有助减少室内热源,减轻电网压力。
同时,注意保持身体凉爽并补水。定时饮水,避免摄入酒精、过量咖啡因及糖分,少食多餐,穿着轻薄、宽松的衣物,戴帽子及太阳镜。谨防溺水风险,不要独自游泳。
世卫组织提醒,应时刻关注官方高温预警,如出现头晕、乏力、焦虑、口渴难耐、头痛等不适,及时寻求帮助,尽快转移到凉爽的地方并补水。
人们还应关注经常独处的家人、朋友和邻居,尤其是患有心血管、肺或肾脏疾病的老年人。世卫组织建议人们参加急救课程,学习如何处理中暑等紧急情况。
世卫组织强调,中暑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应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行动,优先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医疗救助时,利用一切可用手段为患者降温,例如松开或脱去多余衣物,帮助散热;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或空调环境中;用冷湿布或毛巾敷在患者身体上;如有条件,可使用冰袋、风扇。
据新华社
国家卫健委:注意灭蚊防蚊,大量出汗后及时洗澡换衣
小暑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升高,雷雨多发,空气湿度逐渐增加,健康问题备受关注。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三伏贴使用、腹泻治疗等话题,为公众健康过夏提供指引。
三伏贴作为中医“冬病夏治”的代表疗法,近年来广受欢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王凤云介绍,三伏贴适用范围包括受凉以后就容易发作或者在冬季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儿童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0.5小时到2小时为宜,要密切观察孩子皮肤反应情况,如果有过敏要及时停用;老年人使用三伏贴时,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必要时咨询医生;孕妇禁用三伏贴。
夏季蚊虫活跃,天津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张颖提醒,蚊子能传播多种疾病,要注意灭蚊防蚊。尽量不给蚊子留产卵场所,如家里的盆盆罐罐加盖或倒扣放置,填平自家院子或周边的小水坑、小水洼等。此外,使用纱窗、纱门、蚊帐防蚊,下水道使用防臭防虫地漏;进入家里前轻轻拍打身体驱赶蚊子,大量出汗后及时洗澡换衣;在室外工作、旅游时,最好穿浅色长袖长裤。
腹泻问题,夏季高发。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指出,多数情况下,腹泻的发生与肠道内环境紊乱密切相关。补充益生菌对于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内环境紊乱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