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频道>>健康>>正文
健康信息“打架” 真相须多重求证
2025年06月20日 08时50分   大河网

□河南日报 赵大明

“每升桶装水中含有约24万个塑料微粒”?近日,习惯于饮用桶装水的郑州市民小陈,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句话后吓了一跳。

进一步查询后,他发现一些说法认为塑料微粒带来的健康风险较大,也有说法认为“欠缺深入研究”“难以断定”,这让小陈一时间陷入困惑……在健康领域,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面对五花八门的健康类信息,一般人该如何甄别,作出正确的判断呢?

“首先,应该相信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营养学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基于大规模证据而提供的建议,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梁锐说。

其次,应查证原始论文、剖析研究本质,警惕将动物或细胞实验结论直接套用于人。如“柠檬抗癌”的说法看起来很“诱人”,但多为试管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

此外,还要筛查利益关联,商业资助的研究结论往往带有倾向性和诱导性。“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理论必然‘有鬼’。”梁锐说。根据媒体报道,“酸碱体质理论”的始作俑者——美国人罗伯特·欧·阳通过卖书、生产保健品和药物、开办诊所等方式牟取暴利,最终于2018年被法院判罚超过1亿美元。

“大家平时努力增强健康素养的同时,不妨多关注一些权威专家的网络平台账号,优先选择带‘黄V+机构认证’标识的账号,警惕非专业人士进行伪科普。”梁锐说,必要时一定要咨询临床医师或营养师等专业人士,根据实际情况寻求个性化建议,切忌轻信单一信源而盲目判断。

回到塑料微粒的话题,梁锐认为,一方面应及时追踪最新的科学共识,另一方面也要抱有防患于未然的心态,尽量减少对微塑料的接触和摄入。“除了平时养成烧开水喝的习惯,还应尽量使用玻璃或不锈钢容器盛装饮用水;少吃塑料包装食品,麻辣烫、米线等食物不要直接用塑料袋套在碗上吃。另外,要注意少用塑料砧板、塑料吸管等。”梁锐提醒。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