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发病前五位的肿瘤中,有三个是消化道肿瘤,分别是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在做客新华网“聚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系列访谈时表示,对于任何种类的肿瘤来说,早发现、早治疗都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然而当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率仍不理想,建议进一步加强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尽早发现早期患者。
“发现肿瘤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在肿瘤萌芽状态就能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李兆申表示,从目前的临床和研究结果来看,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的早期发现情况很不乐观,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即是中晚期,无论是采取手术、化疗、放疗,治疗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早诊早治率低导致患者在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和资源后,仍得不到理想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加强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尤其是尽早发现那些还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肿瘤患者,开展早期治疗,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李兆申表示。
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率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兆申表示,这是由一系列综合性原因造成的:大部分的患者在早期无症状,没有筛查意识;消化道检查较为痛苦;很多医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规范筛查。为解决这些问题,李兆申认为,加强健康科普教育十分重要,从基层的社区卫生机构,到三甲大医院,都要对有癌症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引导这部分人群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及时进行筛查。
今年1月,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中心牵头,阿斯利康支持的消化道肿瘤防治中心项目(GICC)在无锡启动,首批试点选择了无锡当地八家医院,将通过构建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诊疗一体化的全病程解决方案,旨在推动胃癌早筛、早诊、早治的实现。“希望把无锡模式做好、做强,未来向全国更多医院推广,相信会进一步提高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防治能力。”李兆申说。(王坤朔)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