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春联漫谈
2020年02月02日 10时42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喜庆的春节迈着欢快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在大门上贴春联,鲜艳明快的色彩代表着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展望。在这红红的中国年里,我们不妨回到过去,了解一下春联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春联雅称“楹联”,俗称“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而得名。春联通过对偶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形式,描绘了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现状,抒发人们对新一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真诚祝愿和殷切期盼。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前身是桃符。据史料记载,桃符即古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有避邪之用。《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记载了辛寅逊题桃符之事:“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语是说,新年享受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春意常在。联语言简意赅,工整对仗,表达了古人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和美好追求,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因此,清代《燕京时岁记》中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在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诗中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因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术的不断改良,纸张使用得到了普及,桃符便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上面书写楹联并在春节时张贴,这就是“春贴纸”,又称“春联”。贴春联这一习俗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亲自在纸上挥毫泼墨,还常鼓励臣子书写。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巡,看到每家每户都贴上了喜气盈门的春联,十分高兴。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和推行,自明代起春联开始广泛流行起来。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了进一步提高。

如今,贴春联已成我国民间庆祝春节的一个重要环节,红红的春联贴在大门上,顿时满庭生辉。在现代社会中,春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很多附属品类。根据张贴的不同位置,春联可分为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这就是狭义上的春联。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是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庭院里贴的“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又称“门叶”,菱形贴法,多贴在单扇门上,春节倒贴的“福”字就属于斗斤。

春节是一个全民同乐、普天同庆的节日,各家除在门楣上张贴春联外,猪舍、鸡舍等处也要张贴,内容多是“鸡鸭满圈”“牛羊成群”等,寓意六畜兴旺。除此之外,院墙上还贴有“春光明媚”,院里大树上是“树大根深”,家里墙上贴“幸福安康”,厨房则是“勤俭节约”等等。

在浓郁的节日中,发掘中国深厚的年文化,品味春联的思想底蕴,感受身边喜庆和明快的气氛,真是惬意极了。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