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邦
宁化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宁化巡检司,以山西都指挥常守道领军驻守,拆去旧城之南面,东接山势筑城,周围二里196步。洪武五年,延安侯唐宗胜、千户唐成继续修筑,建楼垛、公署、兵舍等。洪武十一年,改置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岁久城圮。嘉靖十六年(1537年),千户潘承爵重加修葺为城高三丈一尺,东南北有壕,西南北有门,南北为重门,城楼九座,更铺十三处,关北有门有楼,南关有门。城内建有千户所衙、吏目厅、军器库、城隍庙、武安王庙、马神庙、土地庙等,厉坛在城北二里,演武教场在城东,旗纛庙在城后。另有仓廒三处,造作局一处。所属土堡八处:南平、川湖屯、石家庄、榆会、石坝、大峪、石佛、灰窑沟。山寨十二处:尖山、马头、盆子、阳房、吴家沟、吴家屯、细腰、小横沟、牛心会、三岔、葱园、赵家沟。
护城墩:在城北华盖山上,共二层,为砖砌中空碉楼。高七丈,周围二十八丈,顶部建砖楼三层,内券洞五十八孔。登上此墩,天晴可观察到阳方口、朔州的敌情,向西可瞭望分水岭,为关城北方的重要墩口,对保卫关城有重要作用。
东梁墩:位于东关北面的山岗上,总高三丈三尺,全部为砖包。底座周长二十丈,券有洞门。上建砖楼一座,为保护东关城而设。
西梁墩:位于西关北面的山岗上,总高三丈四尺,全部为砖包。底座周长二十二丈,券有洞门。上建砖楼一座,为保护西关城而设。
长城是宁武关城的外围建筑,是横亘于北方明蒙交界处的“围墙”和“藩蓠”,对于防止蒙人南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蒙古人从小即精于骑射,明初永乐大帝率军北伐,所到之处,蒙人望风逃窜,明军停止进攻,蒙人驻马观看,明军撤退,蒙人又卷土重来。如此多次反复,搞得明朝大军亦毫无办法。千里草原的拉锯战,耗费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材,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有大臣建议,何不仿效秦始皇“筑长城以御胡”,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以后逐渐建造了东起鸭绿江边的山海关、西至甘肃西部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并沿线设立军镇,驻守官兵,分段把守(初期设四镇,以后逐渐增为九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土木堡之变”以后,明蒙关系发生了逆转,蒙古人转为优势,他们或拆墙破关,直入大同,横扫雁北;或拥众渡河,西犯偏关;或南下朔州、宁武,甚至南达忻定盆地,逼近太原。在此情况下,光有一堵外长城已不足以保卫边防,于是明政府又修筑了连接内三关(紫荆、居庸、倒马关)和连接外三关(偏头、宁武、雁门关)的内长城。全长1025公里,称为“二边”和“三边”。其作用是对外防范蒙人,对内拱卫京师。
明长城横贯宁武北境,由原平进入宁武后,经薛家洼乡之段庄、郭庄、殷庄、宽草坪、宽沟、西地、大石湾、薛家洼、麻地沟,然后入阳方口境内,经郭家窑、贾家堡、黄草梁、袁家窑、阳方口等村,再越过恢河,经河西、大水口村进入神池界,在宁武境内全长42公里,蜿蜒在海拔1300-2000米的崇山峻岭上。宁武长城的修筑主要是在成化、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嘉靖十九年(1541年)三月,始作阳方口至八角段长城,东起阳方口,经大水口、温岭、荞麦川,止于八角,全长32100余丈(214里),高二丈多,基座一丈五尺,顶部宽7尺,另加4尺女墙,墙外掘壕一丈五尺宽。或斩山为壕,或用土石构建,均十分牢固。用兵工、民工三万余人,费银5万两。嘉靖二十四年之修筑声势更大,费工更多,征发军工、民工10余万人,沿途分段筑造。施工之声,可达数十里之远。现在东山上的许多村名,如茹家窑、贾家窑、袁家窑、马家窑等都是当时烧制城砖时形成的军民聚集点,日久之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村庄。
明长城因修筑时间较晚,技术较为先进,至今保存尚好。如今阳方口石油公司院内保存有万历年间建造的空心敌楼一座,此楼凸出于长城,中空,南面上方有券门,其余三面为天窗,内设回廊,为长城敌楼的孤例。宁武关凭借如此坚固的长城、军堡、烽燧,在很大程度上保卫了北部边疆的安全。(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