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和先生走了,带着他对故乡忻州人民的深厚情感,带着他对黄土地的眷恋。2018年11月11日,这位新华社著名的摄影记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理论刊物《实践》杂志前副总编,走完了他72岁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有人说,乡情是浓烈的酒,乡情是清香的茶,曾与慎和兄交谈,听他讲那儿时的故事和艰难困苦的历程,感到在他的记忆里,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深深的故乡情结。
1945年冬,杨慎和出生在山西忻州城东一个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富庄村,全村多是姓杨的,他的父辈们也大多是靠种庄稼为生的。杨慎和的父亲杨士廉,从小聪颖,喜欢读书。读了几年私塾后,便随乡人走口外到了归绥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召前学商,开杂货铺。稍长后父母令其回忻州完婚,娶的是当地逯家庄周姓大户人家的女儿,名叫周鵉丽。完婚后妻子留在老家,杨士廉又去了口外做买卖。慎和出生后,虚龄五岁便随同母亲前往刚解放的归绥定居,他在那里读完了小学二年级后,父亲经营的货栈破落,杨士廉又携全家迁回到忻州的富庄村。童年的杨慎和在老家结识了一批新的本族小伙伴,淘气的小慎和算是在城市生活过的孩子,有不同的见识,不几天便成了孩童中的“小儿王”了。夏天,他带着伙伴儿们摘青杏、掏家雀;冬天,到邻近的牧马河中滑冰车。那阵子老家的农村很穷,家家只能吃红高粱和玉米面,到了夏秋不接之际,大多人家吃糠咽菜。后来他的父亲又只身到口外的萨拉齐(今包头市土右旗)闯荡,待稍稳定后,家中排行老四的慎和,便又和母亲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到了大青山下的小城——萨拉齐。
他转学到萨拉齐中学后,成了我的校友,当时虽然未曾谋过面,但我是知道这位忻州老乡的。他勤奋好学,成绩在全班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在达茂旗宣传口参加了工作,由于喜爱摄影,于1976年调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担任摄影记者,从此他身背一部相机走遍了草原林海、荒漠沙滩、黄河沿岸,用相机记述了历史的瞬间,走上了专业新闻摄影的道路,最终成长为一名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多年来杨慎和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捕捉精美的画面,“缩大千于方寸,凝瞬间为永恒”。他用图片和文字报道过国内外大量新闻,他还致力于摄影理论的研究,撰写过论文20余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蒙古视察时,杨慎和作为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记者曾全程陪同,拍了不少珍贵的照片。一幅江泽民同志与牧民在一起的照片《总书记穿上蒙古袍》曾获得过新华社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退休后,杨慎和发挥余热,经常参加一些文化类的社会活动,也更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常常奔走于忻州和内蒙古之间。就是这样一位家乡赤子,却时不假年,于去年身患重病,刚过古稀之年便离世。杨慎和患病在北京住院期间,当年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同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刘云山同志竭尽全力帮忙,但终无力回天。杨慎和的追悼会刘云山同志虽未能参加,但发去了一首情深义重的七绝诗,寄托了自己的哀思。
说起杨慎和与刘云山的交往来,也颇有来由。两人同为忻州籍人,又曾同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供职,慎和仅比他大一岁多一点,有共同的职业、共同的志向,自然更为亲密。笔者的藏书中有一册刘云山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的《敖鲁古雅风情》。这是一部记述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担任记者时,深入到大兴安岭林区对鄂温克族人生活的调研。这本随笔集中配的107幅精美的彩照,均出自杨慎和之手。作者在再版前言的最后写道:感谢当年同我一起去采访的杨慎和、方正和王平同志。
杨慎和是忻州的山水和内蒙古草原共同哺育的人才,几十年来他虽定居塞外,但在工作之余常奔走于两地之间。对故乡忻州有着浓浓的乡情,时刻挂念着故乡的父老乡亲。1993年,《忻州市报》(《今日秀容》的前身)开辟了《情系忻州》专栏,主要报道忻州在外地涌现出的人物。当年4月的一天,回乡探亲的杨慎和应邀走进编辑部,将他写好的《我的路——献给故乡的亲人》文稿交给时任副总编辑的李谦和。4月28日《忻州市报》第五版整版刊登了这篇文稿,配发了三幅照片,还专门加了编者按。杨慎和这篇文稿全面介绍了他的成长历程和情牵两地的浓浓乡情,文章最后写道:忻州,我的故乡,西口外的游子永远不会忘记你!
报纸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忻州人知道了杨慎和并引以为豪!1996年,李谦和担任该报社总编辑后,特聘杨慎和为顾问,从此杨慎和与家乡的新闻媒体有了交往。他担任《忻州市报》顾问后,并非是“顾上了问一问”,而是时刻在牵挂着家乡的新闻事业。每次给他寄去的报纸,他都要认真审读,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时晚上突然想起一点儿事来,也要立刻给总编打电话,指出错误或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既给报社寄过稿子,也参与过每月的评报,还将自己出版的画册《草原情深》寄给家乡的同仁们。其时《忻州市报》只是省内的一家县级报纸,只有内部准印证,没有正式刊号。杨慎和知道后,利用去北京之便,跑了几次新闻出版署,终于给争取到了公开发行的全国统一刊号。
慎和对家乡忻州的经济建设也非常关心,非常热情。只要碰到有利于忻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事,或穿针引线,或身体力行,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促成。在新世纪之初,家乡忻府区三交镇发展养牛产业,苦于没有优良种牛。后来得到一个信息,内蒙古的苏尼特右旗有优良肉用种牛——西门塔尔牛。时任三交镇党委书记的陈彦龙亲自陪同养牛户到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经过打听方知那里距呼市还有近400公里,需要7个小时以上车程,况且还会有语言障碍。一伙人正在踌躇之际,有人提出去找杨慎和帮忙,大家也赞同,可在场的都没见过其人,只好碰碰运气了。慎和当时还未退休,担任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理论刊物《实践》的负责人。他见到来找的忻州老乡异常高兴,并表示这个忙一定要帮。他向上级请了假,驱车陪同忻州老乡前往目的地。在他的帮助下,三交镇的购牛问题顺利解决了。当忻州客人办完事向他感谢时,他摆摆手欣慰地笑了。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能比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更高兴的了。
杨慎和每次回忻州都忘不了村里那些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他每次回来都要去看望他们,给他们带去烧麦、奶酪、牛肉干等内蒙古的土特产。当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当年儿时的伙伴儿杨载根、杨宽喜失声痛哭。村人们也都记得,每次他回来和大家相聚时,总要倾吐别后的思念之情,他的心里装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他曾说:“树高千丈不能忘了根,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父老乡亲们。”这就是塞外赤子杨慎和的家乡情!
(责编:高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