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晋贤故里——上社村
2018年11月22日 17时22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原平市历史久远,人文底蕴深厚,素有“三里九乡”之美誉。其中“三里”中的“晋贤故里”,指的就是上社村。

位于同川梨果区的上社村,隶属东社镇,距原平市区东32公里,东社镇北4公里。全村900余户,2700口人,6000多亩耕地,以种植粮食及梨果生产为主。其人口与耕地面积均居同川地区之首。

上社,历史悠久。在村庄名称中,凡带“社”字的,多为古代城郊祭祀土神的所在,祭神赛社,以报答神明,上社亦在此行列。村北现残存有东、西古城遗址。据考古发掘与深谙同川历史文化的张美庭先生考证推断,该古城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诸侯名为中山国所建。今查史料得知,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河,即今流经五台县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上社村距清水河最近处不足百里,其部落势力扩展延伸至同川地区完全有可能。当然,还需考古专家作最终的定论。原有的上、下社村名,均以古城方位得名。康熙三年(1664)这里发生强烈地震,继以暴雨,下社不能居住,全迁上社。

上社,人文底蕴深厚。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那时,这里走出去一位叫郝隆的名士,官至南蛮参军。他的出名不在于官位军职,而在于嗜书如痴,学富五车乃至袒腹晒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载:“郝隆七月七日,日出中仰望。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汉代以来,民间就有七月七日曝晒衣裘之习俗。富人家把一件件名贵衣饰挂满庭院,以炫耀富贵。郝隆却步入庭院,袒着肚子仰望在阳光下。有人笑问,这是作何?他说:“我这肚子里装满了书,看谁富有!”由此,历代传为佳话。清乾隆版《崞县志》载:“晋处士郝隆墓县东一百里上社村。”郝氏祠堂碑碣亦有记载。旧时,上社村的“晒书堂”、“此君轩”和北社村(今属定襄)的“万卷楼”,统称“同川三绝”。上社村人称“晋贤故里”,即以郝隆为代表的仁人志士而得名。村中至今留存有城门、城墙、牌楼、劵门等历史遗存,它们散发着无声的文化气息,告诉人们这座村庄不同凡响的久远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村里的唐柏宋槐,作为人类的第三部史书,用它们一环环稠密的年轮向人们讲述着这里神奇的史话。历史名村,名至实归。

上社村不仅世誉“名贤故里”,而且还在明、清两代置崇信都邑。到了近代,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这里曾为东崞县县委及县佐公署驻地,负责领导东崞县的抗日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曾是乡政府所在地,领导着周边6个村庄的合作化运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这里有百多名热血青年奔赴战场,其中27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上社村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上社村梨农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搞起梨果长途贩运,为营造晋商新旅——同川果商起到了引领与带头作用,进而为全同川成为“水果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吧,朋友们!在梨花盛开、蜂飞蝶舞的阳春三月里,即可到尧家岗、高家岗、马头岗(均为地名)“三岗”上观赏满坡盈谷、香气四溢、势若雪海的梨果花,又可领略古色古香、遗迹遍地、人文底蕴深厚的千年传统古村落的风貌。热情纯朴、善良厚道的上社人民欢迎您!蔡顺田

(责任编辑:李冬梅)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