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说说河曲的社火玩艺
2018年02月11日 18时57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张存亮

河曲民间的社火玩艺,特别是春节和元宵节,以及七月十五的河灯节等民间文娱活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据清版《河曲县志》记:“上元(元宵节)前后三日,街巷燃灯,垒石炭于门首,谓之火笼,祀天官、地官、水官,谓之三元盛会(俗称大闹三官),锣鼓喧闹,歌舞于市,唱风阳歌也。”又记:“阳歌者‘,歌颂杨家将故事之歌,盛行乡里。”诗曰:“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几见将军胆气雄,骄阳百万敢当锋。至今虹映黄河水,犹似当年血战红。

据有关史料记载,河曲民间歌舞活动,早在五代宋初时期即很兴盛。当时的河曲,称“火山军”地,是杨家将抵抗外族侵犯的军事要地,其大本营在河曲古长城石梯隘口处,有“古塞雄关”之称。史学家郝树侯《杨业传》一书中载:“ 杨业之父杨信,大约在公元944-946年间,组织地方武装,聚众起义火山(今河曲之地)。把抗敌保乡的义旗,插遍黄河流域的山头。”杨业父子号称“火山王”。民间“学艺练武”者甚多,所以当地就产生了一种舞鞭弄棒的“武杨歌”,又称“打玩艺”。而把大量讴歌杨家将抗敌保乡的故事,编成“唱杨歌”。因此产生了河曲民歌的“杨歌”之说。而将“杨歌”改为“秧歌”之称。是于1940年河曲成为晋绥解放区后开始的。

“社火玩艺”这一名称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旧时所谓“社”,是指民间各种传统庙会、集日、文化活动的群众性集社组织,其头目叫“会首”,总管全盘。下设“总领”,负责财务帐目。“排管”,负责具体安排活动项目。集社组织是按不同行业、不同庙会性质、甚至不同姓氏组织而成的。如元宵节活动叫“三官社”,黄河船工祭祀活动的“河路社”,驴骡马帮户的,“马王社”,种地农民的“龙王社”等等。旧时农村城镇的各种文化活动,都是由这些组织筹办的。至于说“火”,凡是灯火照明活动,如烟花爆竹、各种花灯、炭火笼等等,河曲民间统称为“火”。至于“玩艺”之说,按其活动形式,又分为两大类,凡不带说唱,纯舞蹈性的活动形式,如耍龙灯、跑旱船、骑竹马等,叫“武秧歌”或称“打玩艺”。凡带音乐和说唱活动形式,如:花扇红绸秧歌、踩高跷、花鼓秧歌、二人小班玩艺,统称“耍玩艺”或称“文秧歌”。这些就是社火玩艺的综合内容。

“社火玩艺”的活动方法,按当地民间习俗,分为“上大街”和“串院子”两种。所谓“上大街”,即是在一些较大乡镇,将所有的大小玩艺活动搬到大街上,到沿街商铺、旅馆饭店、机关厂矿等单位喜庆表演一番。所谓“串院子”,或称“转火笼”,是将一些人少的小玩艺,走村串户到农家小院表演活动,俗称玩艺儿;“拜年”,据说有“送喜”、“驱邪”作用,深受群众欢迎。那些大型玩艺活动到不了百姓家里,而对一旦一丑的二人小班和二女子拉碌碡等小玩艺,大家特别感兴趣。

河曲的社火玩艺活动项目众多,如“跑旱船”又名“耍江船”,在河曲民间很流行,特别是沿黄河岸边村镇,如石梯子、巡镇、五花城、南元、坪泉等地的跑旱船,表演最为精彩,让人神往。旱船的制作,是用木工钉制一个船形木架,在木船周边用水纹花布围上,在船舱上面用四根木柱支搭一个花布小顶蓬,在顶蓬上面和船舱前后装彩灯9盏,晚间照明,十分靓丽美观。驾船人多为青年女子,进入船舱后,肩挎两条绳带将船驾起,再穿上外衣将挎带遮住,身前放假腿脚,穿上花裤绣鞋,好似真人坐船一般。每组跑旱船有3—5只,由一老艄公手执船桨,指挥旱船游动。跑的线路花样,有九曲黄河阵图、跳龙门、翻大浪、过险滩等动作。驾船人身挎四五十斤重船体,还要练出“水上漂”的跑船步法,没有点吃苦精神,是干不成这玩艺的。

“推花车”,也是河曲人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花车的制作方法,与旱船的制作方法基本相似,不过前者是船形,后者是车形。表演形式也不一样。花车舞由5人合伙表演,一个女子驾车,一个老农推车,一个小女娃拉车,在花车旁还伴随丑丫环和愣小子打逗戏闹,5人同扭秧歌步。在抗战时期,河曲解放区军民,将此玩艺改制成拥军车,推着猪羊慰劳亲人八路军。

此外,还有“耍龙灯”,“抬阁”、“挠阁”、“竹板秧歌”、“花鼓秧歌”、“威风锣鼓”等表演项目。河曲民间的社火玩艺丰富了民俗文化内容,也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