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冬至”话民俗
2017年12月15日 14时26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冬至不摸饺子碗,冻掉二段没人管”的说法。

冬至节气,朔风凛冽,阴云密布,滴水成冰。意味着进入数九天,迎来最寒冷的天气,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冬至吃肉包饺子,源于何时?缘何有这种食俗呢?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听爷爷讲: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某地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日,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刺骨的寒风冻得人瑟瑟发抖。他看见乡亲们有不少人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下马就叫其弟子搭起医棚,动用私囊,购置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一并放置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食两用面食,施舍给百姓吃。结果,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乡亲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后来,每逢冬至,当地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形成“ 捏冻耳朵”习俗。再后来,经南来北往人们的信息传递和各地方言的文化差异催生,取类比像,根据食材,“饺子、扁食”和“烫面饺”便相沿袭至今。爷爷是从发黄的线装书中照本宣科讲给我们这些孙辈们听的。年轻时,爷爷与其表弟因家境贫寒十几岁时便经人引荐,去包头做了药铺伙计。其中那几本书就是从大青山带回来的。这便是我了解冬至吃饺子的第一堂启蒙教育。这个故事在爷爷活着时不知逢人讲了多少遍。《易经》有“冬至阳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可见,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佳时间。俗话说,预防大于治疗,药补不如食补。

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饮食科学管理,以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冬至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北方农事莫不关乎气候节令变化。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年。观风识天气,适时播种,切莫大意。

冬至,大地冰封,基本建设几乎停工。传统认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否则就是没有家观念。家是根脉,是灵魂牵系,是安居乐业的基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任何时候,民族的凝聚力、过节的宗旨不能忘。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构建着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培养人们乡土情感,激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民俗,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还有地域文化自信缺失的折射。民俗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原雪瑞)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