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九九重阳”话敬老
2017年10月13日 13时53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汪志

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这一天,全国各地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各级部门前去敬老院慰问、探望孤寡老人,子女们则回家给父母做好吃好喝的,忙这干那的,老人们喜笑颜开。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古老悠久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在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我国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庆祝“重阳节”活动很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其中的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古人常将其插于头上,或者作为配饰戴在身上,也将其制成“茱萸酒”饮用。汉《淮南万毕术》记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中,饮此水者,无瘟病。”古人认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重阳”饮菊花酒,其主要功能是“ 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不仅指明重阳饮菊花酒,令长寿,还介绍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而食“重阳花糕”,最早记载重阳美食的是《西京杂记》,书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杨雄《法言卷一三》解释曰:“饵,谓之糕;或谓之粢。”到了唐代,九月初九除食“麻葛糕”、“五彩糕”外,在北方重阳之日,以黄米面蒸糕,缀之红枣,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

“重阳节”的核心是尊老敬老。从古至今,中国有许多尊老敬老的经典故事,比如“子路负米孝双亲”。说的是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境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此外,还有许多尊老敬老的历史故事……

现今每到“重阳节”,微信圈里就传送着很多的“祝福锦句”:采一束温暖阳光,加一缕晚菊芬芳,添一丝秋风送爽,歌一曲山谷回荡,发一信温暖心房,道一句祝福悠长,又至重阳,愿二老幸福生活永无忧伤;重阳糕,香又甜,知足常乐活神仙……

写到这,忽然想起一首歌:“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当今社会,不少人十几岁就离家,负笈在外,或打工、或经商、或读书,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回家看看”,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孝敬他们。

“九月九,时重阳,遍插茱萸思念长;赏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斜阳里,雁几行,佳音频传福无疆;寄问候,诉衷肠,愿你如意又安康。”秋是一个多思的季节,牵系着想您的心灵,我沉醉在诗的意境里,把对父母的祝福埋藏在心灵深处……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