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山
不远处就是春节了,走在街巷,到处是卖年货的摊位,到处是购买年货的人们。摊位上最引人注目,最让人感觉温暖的自然是春联。春联是人们表达哲思感悟、闲逸兴趣、怡悦情感的习俗。一幅春联带着精湛的艺术境界和情感内涵,让人品悟。古代的春联称“桃符”,与驱鬼辟邪有关。古人认为人间灾害是鬼魅造成,为了防备过年时侵扰,人们把“桃符”挂门上,鬼魅就不敢上门了。春联起源于桃符,内涵丰富博大,蕴藏着厚重的情感内容和历史文化,深受百姓喜欢。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是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立春日所写春联。静读一幅古联,就像荒芜的宇宙,豁然开悟,大地上有了躁动的风、河流、阳光。那么远,总觉得那么远。也许很近,春天来了,草坡绿了,一朵一朵花开得灿烂、浪漫、火辣,阳光暖暖的铺满大地,新的一年开始了。这样的境界,至大至深,好似让人悟到宇宙或生命的一切。如轻叩着岁月的沉甸甸的一首诗,让人遥想回味。
到了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题词,可是又嫌他写得不工整,便亲自动手,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空”。这是流传最广的对联,从此桃符演变成春联。
宋代春联还叫“桃符”,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四句诗十分简约。细咀细嚼,年味十足。
春联盛行于明朝,据《簪三楼杂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皇帝身体力行,文人墨客喜爱,群传群播,成为风俗习惯。太祖赐给中山王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高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节贴春联,成为一种习俗。成为文人雅士研墨铺纸,尽兴一挥的书法艺术,带着神采走进寻常百姓家里。每到年节,人们聚在一起,用愉悦的情绪,流畅随意,把一个一个带着墨香的汉字,编排在一张一张红纸上。老百姓不懂掩饰,用春联或琢磨和展示一年的成果,或梳理和摊开自己的愿想。它承载着老百姓丝丝缕缕的情绪和心境。春联让春节有了文化记忆,有了格调、意境和灵性。
每到年三十在街巷转一转,就像品茶一样,品味春联的味道。那是年节里最鲜亮的一道菜,那是人们一年的祝福和感悟,那是一些淬炼、提纯的梦想。“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大地上又一个新的春天从那幅桃红色春联上,开始回归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