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保德,瞭黄河,最佳位置有四处。登高远望,可到故城村望远楼,可登飞龙山天鹅湖,可上庙峁村玻璃栈道;若想与黄河亲密接触,捡几块光滑的河卵石,闻一闻黄河的气息,那就去滨河公园。
外地人从太原方向来保德,距离县城10公里处,有一古村,名曰:故城村。此村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环山抱水,视野开阔,有着“一村揽秦晋,长河贯古今”的美誉。村内的关帝庙、魁星阁、莲花舞台等据说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村内的建筑保留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特色——窑洞。有石窑,有土窑。庭院高低错落,树木参差起伏。青砖、黛瓦、朱门、矮墙。前院后庭,枣树、桃树、李子树,装点一番。春开花,夏结果,秋来高云闲庭锁。更可贵的是,村里既有供游客租用的小院,也有本村村民居住于此。你若是来此小住一个假期,出门与村野农夫闲聊几句,归晚在庭院墙角听虫鸣鸟啾,开门入户看看晋西北人的衣食住行,听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定可以改变你对生活的认知。正是原生居民的存在,让村子有一种自然的人气在里面,即使没有游客,村子也不荒芜,不破败。村子外崖壁有一景点,名曰:钓鱼台。钓鱼台造型奇巧,视野宏阔,过去是观河景的好地方。据考证,钓鱼台是明朝五省总督陈琦瑜晚年的养生避险之处。钓鱼台悬挂于石崖之上,由人工凿开的数个石窟连通。想想百年前,陈奇瑜若坐于石窟之中,脚下就是澎湃的黄河,汹涌的波涛拍打着石崖,狂野的西北风夹杂着水汽在河面掠过。历经宦海浮沉的老先生,内心该是怎样的凄凉与落寞。如今黄河水量降低,河面变窄,沧海桑田,钓鱼台的脚下成了大片的农田,乡村公路蜿蜒而过,旧地换新颜。
既然如今的钓鱼台不适合观河景,那该去哪里瞭河最好?去故城村的高远楼。高远楼临山崖而建。楼有三层,一二层石基打底,三层木质结构。登高望远,秦晋大地一览无余。黄河如碧带,如绿绸,逶迤远去。此处离河面较远,河床平缓,因此黄河的温柔与妩媚尽显眼底。夏季,岸边的枣林郁郁葱葱,如一条绿绒绒的毛毯铺在岸边。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放眼西望,河面波光粼粼,暮色向四野低垂,一切是那样静谧与安详。天地仿佛静止不动,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若想感受爬山的乐趣,闹中取静,那就非飞龙山莫属了。飞龙山是保德市民的最爱,爬山、观景、散心、瞭河,不须劳动车马,即可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初夏的清晨,拾级而上,满目苍翠。有人工修剪的风景树、灌木丛,也有野生土长的小花野草。树林茂密,鸟雀翩然,一切自由散漫地生长,无拘无束。野兔、山狐隐没在草木间,这里是它们的家。游客与动物互不打扰,和谐共生。山路宛转,小径悠然,不知不觉爬到天鹅湖。这是飞龙山的最高点。湖并不很大,但是足以装得下高空的白云与满山的青翠。绕着湖跑几圈,看大白鹅在湖中慵懒地转圈,生活中的烦恼焦虑便抛之脑后。当初阳高升,山间的一切都明朗起来,颜色也丰富起来。此时,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城市悄然苏醒。保府两县恍若一个整体,黄河穿城而过,车流公路渐渐繁忙起来。黄河大桥上,往来人群络绎不绝,机动车井然有序。城市的脉搏伴着黄河的水声铿锵有力地跳动起来,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保德天桥水电站,是现代化设施与古老的黄河碰撞的景点。要观此景,须上庙峁村。庙峁村在县城东北部,也是一个古村落。此地民风淳朴,视野开阔,村民多种枣树、花果树、花椒树。春夏时节,绿树成荫,花繁叶茂,香气氤氲。近年在庙峁村修建成的玻璃栈道,让庙峁村成为附近年轻人沿黄旅游的打卡点。玻璃栈道全长305米,最高处距离地面30余米。按照九曲黄河的理念涉及了九个弯道。重点打造了“相逢平台”“心心相印平台”“钻石相爱平台”“天空之境平台”。胆小的人站在玻璃栈道,寸步难行;胆子大的也要平视前方,缓步前行。儿童可以感受全封闭滚筒型滑梯的刺激,在父母的嘱咐中,在欢声笑语中,就已经到达栈桥出口。站在玻璃栈道上,俯视脚底,沟壑纵横,树木苍翠;回首天空,蓝天若海,白云逐浪,仿佛身处仙境。凭栏远望,东面天桥电站上急流白瀑,从大坝飞跃而下,一泻千里。现代化机械以其洪荒之力摁住黄河的臂膀,使其低首缓行,直至若隐若现。若是顺风,你可以听到水声隆隆,那是黄河的呐喊,那是大山的回音。
如果说,登高远望,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那么走近黄河,则可以近距离感受黄河的魅力,倾听黄河的低语。那就到滨河公园吧。公园沿河就岸,绵延数十里。凭栏而望,水面宽阔,水声潺潺。到了冬季,水雾迷蒙,老百姓起名:水煮黄河。夏季,沿河钓鱼的人很多,有的一坐一天,意不在鱼而在钓;有的利用数字化工具,不看水面,只看黑匣子,就知道鱼上钩了,可见意在鱼而非钓。游泳的人也不在少数,莫说夏天,就是冬天,也有好几个冬泳爱好者日日泡在河里。据说,从夏游到冬,身体就适应了水温,大冬天也不觉得冷,反而觉得水里温温的。夏天玩水的小孩居多,河岸边,打个水漂,摸个小鱼小虾也是有的。偶尔有快艇在河面拖着长长的尾巴疾驰而过,让观者羡慕。
二十年前,刚来保德,黄河是浑浊的,携泥带沙,颇有几分晋西北汉子的野性。最近几年,河水逐渐变清,安静时如翡翠般光滑明净;流动时,如碧带般缓缓起伏前行。这是植树造林、生态治理的效果。
瞭河,是每个保德人的习惯。尤其高定存先生,无论春夏秋冬,日日都要到河边走走,观河水,看流量,哪一日水位降低一点,他定要向气象局问问情况。高先生对黄河的感情真诚而纯粹。他笔下关于黄河的一本本著作——《黄河往西流》《祖辈的黄河》,都是他几十年瞭河的结晶。黄河是他的半条命。
于我,一个外乡人,有幸与这样一条大河相遇,相守,实乃人生之幸。也因此,给大家推荐,来保德,瞭黄河,定不负你对母亲河的一片真情。(康彦萍)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