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州九原冈望萱阁(又名八角亭)
九原冈位于忻州秀容书院西面高地,因从南到北一线建有“望萱阁”“魁星阁”和“廖天阁”三座阁楼,而备受后人重视。三座阁楼成为忻州秀容书院的地标性建筑。也正因为如此,自从秀容书院开发开放以来,我每年都要登临数次,以观三阁之秀貌,揽秀容之静美,怀古人之幽思。
乙巳盛夏,已到夏至时节,天气酷热,我再次爬上秀容书院南面由东向西的一段缓坡,经过两段“之”字形的石阶,登临九原冈,来到我心仪的地方。途经之处,青绿的树叶,啁啾的小鸟,来往的游客,从我眼前缓缓移过,我还是顾不得仔细欣赏这些,只是一个劲儿快步走上九原冈顶端。
九原冈,又叫九龙冈,是雄踞于忻州城西的一座高冈。清光绪年间所编《直隶忻州志·山川》记载:“九原冈,仞有九,元好问募修学疏,华表俯窥于双鹤,连冈雄镇于九龙。《水经》谓滹沱经九原城北流,此其地也。冈势突起,下瞰井邑,故上建道观佛寺镇之。”忻州市忻府区地方志办公室2008年所编《陈敬棠诗文辑·忻州古迹名胜》记载:“九龙冈,在县城西,由陀罗、五峰诸山蜿蜒东向,绵亘数十里,县城踞冈之东尾。是冈一名九原,《礼记·檀弓》中晋大夫之葬,直谓之九原,又作九京。《水经注》:滹沱经九原城北流,当即此地。冈巅有文昌宫、吕祖阁及秀容书院,地势高旷,俯视则舟山牧水以至全城市尘及公廨、祠宇俱在目前,风景之佳,以此为最。文昌宫之东有天庆观,唐天宝间创建,初名七圣观即玄元祠,后有每岁二月望日白鹤降临之异,改名曰白鹤观。宋祥符间,诏郡国立天庆观,又改白鹤之名焉,详元遗山《天庆观重建功德碑记》。迨民国初年,重建县立中学校,旧制已多不存,而功德碑亦毁矣。”从旧志书得知,忻州古城西面九龙冈上有白鹤观(又名天庆观)、秀容书院、文昌宫(又叫文昌祠)、吕祖阁等,只是未提及“望萱阁”“魁星阁”和“廖天阁”,不知是否遗漏?
来不及考虑这些历史疑问,我擦着热汗踏着向上的台阶,逐步攀高,信步走上九原冈西巅。从南到北“望萱阁”“魁星阁”和“廖天阁”三阁,瞬间绽然呈现。三阁古色古香,朴素淡雅,给西巅增加了一道明丽而古朴的风景线。三阁现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忻州九原冈廖天阁(又名六角亭)
按照我的行程路线,最先接近的自然是“望萱阁”,又名“八角亭”。关于其的传说,也数不胜数。现存的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阁座为砖砌,阁门为对开两扇木门,阁腰由六扇对开小木窗组成,内有七根木柱顶立,建筑行制为木构八角攒尖顶,清灰瓦布顶,阁高7.2米,八角每边长约2米。传说当时知州邱鸣泰(江西东乡人)是个大孝子,公务之余思念故乡的母亲,故而择高地以筑亭,登高望远以解思念之情。有感于知州的孝心,时人将此阁取名为“望萱阁”。
从望萱阁沿着顶端的砖路向北走约50余米,经过高低弯曲的石阶,可见魁星阁。魁星阁,又名“四角亭”,始建年代不详,单间单檐歇山顶,坐西向东,高约4.7米。亭内设坛台,上塑主管天地功名的神灵魁星。亭内魁星,右手握笔,左手持墨斗,左脚扬起,右脚独立,脚下正是鳌鱼的形象,意为“中魁”。意思是学子们科考高中,一定是经过他在冥冥之中的点拨,故他也就成为千百年来学子们必拜的神灵。
从魁星阁经过百余米砖路,登逐步高升的石阶,就到西冈最高处“廖天阁”了。廖天阁,又名六角亭,现存建筑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筑形制为木构六角攒尖顶,孔雀绿琉璃瓦覆盖,建筑面积约32.6平方米,高约8.3米,每边长约3.5米。阁由五柱支撑,阁窗由五个对扇窗户组成,整体看上去结构精巧,清雅俊秀,古朴苍重,六角欲飞,别具洞天,与天上低低的云海相接,故名“廖天阁”。阁门向东南方向敞开,门两边有当代书法家写就的楹联:一亭锦绣托青云直上,六角峥嵘迎鸿雁南来。横批:德优怀远。
漫步于西冈之巅,浏览三阁,其意便知:望萱阁,寓意为在外读书的学子,思念母亲,奋发进取;魁星阁,寓意为苦读的学子,冥冥之中在魁星爷的帮助下,科考高中,获得功名;廖天阁,寓意为学子步入仕途,取得进步,登上人生巅峰,实现自己的梦想,顿感天地宽阔和浩渺。人生的这三个重要阶段,用三阁形象描绘,从而解读出了亘古不变的人生成长和生活途径。这是秀容书院西冈最高处三阁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也是古代儒家教育文化、政治文化在此的浓缩。
登临廖天阁,顿觉忻州天地空旷,东南西北的美景犹如一巨幅图画徐徐展开:东面牧马河从西南向东北犹如一条宽阔的碧带流过;南面的系舟山、禹王洞,掩映于层层青松之中;西面的陀罗峰,壁削兀立,重峦叠嶂,在一片片雾海中忽隐忽现;西北面的云中河,水韵悠然,波光粼粼,野鹤飞翔,如今已成忻州地标景区。而眼前的忻州古城,放眼望去,一排排高低相间的不同颜色的建筑和葱绿树木、花草相衬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体验着五台山下新的自在生活。
站在廖天阁,就站在古今的交汇点。清代诗人李之晔所写的《九原》诗:“北邙蒿里古今悲,华表何年返令威。独向九原原上望,残云乱树吊斜晖。”其中的场景早已一点一点随风散去,一幅新的家山归梦图正向我们展开……(张斯直)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