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雁门雄关
云 舒
2023年01月10日 17时56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外三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著名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萧峰为阻止辽国皇帝入侵大宋,悲壮自尽的地方就在这里。

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雁门”一词最早源于雁门山,《山海经》中载:“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雁门山古称“勾注山”“陉岭”“西陉山陉”,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雁门山所在的恒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万里长城的内长城从阳方口以东沿恒山山势而去,沿途关隘林立,故明代旅行家乔宇在《雁门山游记》中说:“凡山西之关,四十有余,皆踞隘保固,而耸拔雄壮,则雁门为最。”

秦汉以来,山西北部便成为历代统治中心,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雁门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南控中原,北扼漠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设置了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后命李牧常驻雁门,防备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时期,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开始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于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故唐军驻扎在雁门山,并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此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北宋时期,雁门关一带成为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元代在雁门关设千户所,后关城被毁。明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仲亨亲自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地势更为险要。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雁门关的围城依山势而建,城墙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围城外还筑有石墙,起到屏障作用。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关城正北的山冈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为当时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是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