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古城情深
张爱良
2022年03月30日 09时51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华灯初上的忻州古城 张存良 摄

一座古城,五代情深。

我的老家,在五台山脚下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里,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族,却与忻州古城结下了跨越世纪的情缘,这种弥足珍贵的恩情缘分,成为薪火相传、血脉相连的家族文化遗产,已载入历代修编的家族宗谱,百世传承。

故事还得从清朝光绪年间说起,那时,我的曾祖父年近知天命之年,膝下仍无子嗣。在忻州古城白鹤观行医的他岳父白先生心里十分焦急。经过多方调理,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正月初一,曾祖父得知喜讯,孙子呱呱坠地,这一年,曾祖父已年过半百。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家有两人先后来到古城上学读书,轮训进修,我的二婶就读于忻县中学,当时的忻中名师云集,教学严谨,学生风华正茂,勤奋好学,是省级重点中学,二婶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入了党,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受到上级表扬。我的三叔,参加师范进修轮训,期间,系统学习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统编教材应用和课堂授课方法,到城内小学观摩教学,看名师教案,听名师示范课,对提高山区小学教学水平有了新的认识。轮训结束后,三叔又回到山村小学任教,他扎根山区办学校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不负韶华教书育人,桃李遍地。退休后,他深情地告诉当教师的女儿:师范轮训点燃了我办好山区学校的激情,不忘入党初心,牢记教师使命,一辈子教书育人,我做到了。

1963年9月中旬,我来到古城,参加教师学校举办的进修学习。周日秋高气爽,我兴致勃勃登上古城北城门楼,凭栏远眺,巍巍古城墙,绵绵环护,拥抱着车水马龙的古街市井。城楼正面上方悬挂着“晋北锁匙”巨幅牌匾,熠熠生辉,尽显北方重镇的威武、雄壮。我走进设在一层的忻县图书馆,三面排列有序的书柜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图书,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书籍,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忻州古城不仅古朴庄严,是固若金汤的北方要塞,更是底蕴厚重、源远流长的文化发祥地。受忻县图书馆氛围的影响,看书、读书、写书、藏书等好习惯走进了我的生活,有了自己藏书近万册(份)的书屋,起名“望海图书馆”。

1965年初春,一天早上,三婶突然觉得腹部剧烈疼痛,倒在床上,上午请来公社卫生院医生诊断后,提出立即住院治疗,村里人用担架把她抬到公路边,又坐上卡车,终于到达位于忻县古城临街的原地区人民医院,紧急送往医院后立即推入抢救室,大夫们进行了会诊,提出手术方案,张大夫主刀,三个多小时手术成功,三婶得救了。经过两周的治疗,病情好转。三婶见到大夫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救命之恩”,全家人制作了一面锦旗,绣上“救命之恩永生难忘”八个大字送给原地区人民医院的主治大夫。

“百年黧老夸见闻,万里黄冠赴灵应”(元好问诗)。岁月百余年,我家与忻州古城的不解情缘,已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古城有情情深似海,古城有恩恩重如山,情缘之美美在神韵。

古城巍巍,深情悠悠,承载着我家与忻州古城结下的四季情缘,我们划桨破浪高歌猛进,驶向那诗和远方。

去年二月底,我带着读大一的孙儿再一次走进忻州古城,寻觅先人的足迹,重温世世代代传颂的感人故事……登上城门楼一览古城的庄严雄姿;走进白鹤观,看到先人曾把脉问诊、熬制中药的寮房大殿,仿佛闻到了浓郁扑鼻的中药味;眺望六角楼,似乎看到二婶、三叔手捧课本读书的身影。古城承载着数百年难以忘怀的情缘,如丰碑屹立在后人心中而永恒不朽。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