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风雨故人葛承绪
赵亚君
2020年08月05日 10时58分   赵亚君

沿着幽深的打磨巷一直往前走,尽头是一处普通的院落,门楣上醒目的牌匾写着“贡元”二字。走进院子,目光顺着透过窗棂的斑驳光线望去,那些曾经有关葛承绪的过往瞬时随烟尘倾泻而出。

这个外表看似不起眼的小院是葛承绪先生生活过的地方,它承载着整个葛氏家族的荣耀。当年,葛家先辈从当地贡院众多生员中脱颖而出,被选拔为贡元保送京城,州府还亲笔给他们所住的这座院落题写了“贡元”二字,一时间葛家风光无限。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被推翻,国家动荡不安,百姓茫然无措,葛家也因此逐渐走向没落。葛承绪的到来无疑给小院带来了新的希望,他自小聪颖过人,被家族寄予厚望,恰逢当时政府推行义务教育,于是又顺利接受了系统的新式教育。学生时代的葛承绪门门功课都很出色,而且文章写得也非常好,是学堂里人人皆知的进步青年。

1921年的一天,天朗气清,院落中灯笼高悬,宾朋满座。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唢呐声,十三岁的葛承绪遵从父母之命,在这里迎娶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新婚妻子比他大两岁,两人虽然结婚了,却仍一脸稚气,生活也没有多大改变。1925年孙中山去世,葛承绪作为政府代表被推荐参加了在北京中央公园举行的公祭活动,这次北京之行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开始向往小院之外更大的世界。

1931年,葛承绪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被录取,当时的北大历史学系云集了胡适、傅斯年、钱穆、陶希圣等众多史学名家,他们生动有趣、逻辑清晰、见解独到的授课方式深深吸引了葛承绪,再加上当时的北大还是新文化思想的发祥地,校内涌现了各种思潮,他与同学们深受影响,思想也不断进步。之后,葛承绪有感于国内局势岌岌可危,意识到西北的战略重要性再次凸显,同时各界有关中国边疆的研究也高潮迭起,于是写了《中央应贯彻治新政策》一文,提出了自己的诸多主张,1933年还刊登在了《西北论衡》上。

毕业时,葛承绪被推荐到了法国留学,可就在他意气风发决定再次扬帆起航的时候,却收到了一封来自妻子的家书。书信中提到父母年老体衰,需要他的照顾,孩子年龄尚小,也需要他养育。一边是五彩斑斓的新世界,一边是曾经呵护他的小院,何去何从?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葛承绪选择回家照顾父母和妻儿。1936年夏日里的一天,他沿着打磨巷回到了小院。暮色沉沉,蝉鸣切切,当他看到妻子嘴角按捺不住的笑容、母亲眼里激动的泪水,那一刻,内心所有的疲惫与无助都烟消云散了。回到故乡的葛承绪白日里在忻县中学代课,晚上就利用闲暇时间翻译书稿。他曾说,重回小院生活的那一年是他一生中最安逸、最踏实的一段时光。

抗日战争爆发后,葛承绪生活的小城也未能幸免于难,于是他带着妻儿离开了故乡,在外漂泊了近十三年。这期间,他除了繁忙的工作,还爱上了看戏,尤其喜欢地方戏曲,时间长了看着觉得不过瘾,就萌发出了改良戏曲的想法。1942年,他的戏曲剧本《西厢外史》诞生了,这部作品试图以剧本形式对当时的世道人心进行鞭挞,并借此向大众广泛宣传抗战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葛承绪全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返回家乡,多年奔波在外,案牍劳形,终于可以卸下背上的行囊,不幸的是这时的他已经疾病缠身,时日不多了。如今这座小院虽物是人非,却总能让人的思绪飘回过去,想着或许在曾经某个静谧惬意的午后,葛先生也在静静地回忆自己还是书生少年时,拥有的那段紧贴时代脉搏、冲在社会变革前沿的青春年华。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