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河曲民歌,我的最爱
2020年05月18日 10时49分   山西日报

从小爱听民歌,民歌中尤其喜爱听河曲民歌。那一首首曲调优美,朴实生动,感人至深的河曲民歌,堪称天籁之音。听时心旌摇荡,热泪盈眶,听后仍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上小学时,我们村里有一位老奶奶歌儿唱得非常动听,她每次唱起歌来都引得乡亲们欢笑或落泪,正月里闹红火,她的《走西口》是保留节目。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位老奶奶的娘家在河曲,年轻时逃荒流浪到我们村,后来便住了下来。尽管现在这位老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但她的歌声还不时在我耳旁回响。这大概就是我对河曲民歌最初的朦胧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大学时,在一年元旦晚会上,班里一位河曲籍的男同学,一曲《圪梁梁》唱得凄婉动人,让人落泪。透过歌声,我仿佛看到了当地劳动人民在艰苦的劳作之余的乐观向上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从那时起,我可说是深深地爱上了河曲民歌。一两首河曲民歌已经满足不了我的渴求,我只好想方设法去寻找更多的河曲民歌。那时候寻找河曲民歌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在电脑里一搜就能找到。不好找也得找,谁让自己这么喜爱河曲民歌呀!就这样,我在唱片里找,在磁带里找,在文艺晚会节目里找,在书本里找,我口袋里随时装有一个小本子,遇上河曲民歌就把它抄下来,若是弄到河曲民歌磁带,我就坐在放唱机旁一遍又一遍地听,乐在其中,醉在其中。

上世纪90年代,我应同学之邀去河曲做客,这次河曲之行使我对河曲民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河曲县地处黄河S弯道上,历史上因为这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老百姓生活十分艰苦。为了生存他们只得别妻离子、背井离乡到内蒙古一带打工,亲人分离,天隔一方,一时间难以相见,彼此忍受着思念之苦。如此的苦难生活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他们就自编山曲表达心声。古人说,忧愤出诗人。其实忧愤也出好歌。这样发自内心的一首首咏叹人世间离愁别苦,思念期盼的山曲便诞生了。贫苦的山民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以至于河曲民歌后来竟然流行到周边省份。河曲民歌的作者、歌者都是些黄河岸畔土生土长的劳动人民,河曲民歌可以说是根植于山清水秀的黄土地,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河曲民歌这朵奇葩才会常开常艳,历久弥新,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传唱,依然闪烁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河曲民歌和二人台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一名河曲民歌的爱好者,我打心眼里高兴,如今我对河曲民歌可说是爱得如痴如醉,不仅知道许多河曲民歌,还能哼唱。现在如果有人问起河曲民歌,我都能随口说出一长串歌名。

透过一首首河曲民歌,我仿佛看到了往昔河曲人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婚姻爱情、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状况,河曲民歌可说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因此,很好地研究河曲民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一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以为当地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加大对河曲民歌、二人台的研究,成立河曲民歌、二人台研究馆、河曲民俗馆、语言馆、河曲艺术学校,编辑出版此方面的图书、唱片,培养此方面的人才。组织专人走乡入户,对散落在民间的民歌进行抢救性地再搜集、再整理。当地一些会唱民歌的艺人年事已高,越来越少,因此说搜集整理河曲民歌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河曲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文化底蕴深厚,是元代戏剧家白朴的故乡。诞生在这里的河曲民歌、二人台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我们有责任关爱呵护宣传它,让这枝艺术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让它早日走出河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