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忻州城隍庙往事
2019年09月26日 17时26分   黄河新闻网

城隍,为道教之神,民间较为信仰。历代各地尊奉的城隍,多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或名臣。民间,希望以其英灵来保佑百姓,祛除邪恶,护国安邦,管领亡魂。北方城隍,以山东杨景文和北京杨继盛(号椒山)为多;南方城隍,以霍光,秦伯裕为众。

城隍庙中的城隍通常有二尊:一为泥塑、一为木雕,前者固定不动,后者则每年逢春、秋、冬三季,各出巡一次。春季,为清明节;秋季,为七月十五中元节;冬季,十月初一。城隍的巡游,是对阴阳两间世态进行考察,从而实施奖惩。此时,道教经乐团必鼓乐齐鸣,气势震天。抬着木身城隍爷的队伍,浩浩荡荡。道教活动,盛况空前。

据明万历修《忻州志》记载:城隍庙,治西。洪武三年,改旧郡治,建封灵佑侯,碑存。也就是说,据碑记城隍庙原居忻州城西,后迁到城内东大街中部。

忻州城隍庙,位于路北,坐北朝南。整体为“目”字形,中轴对称,前后四进四合院结构。最南端,为高大雄伟的连三木结构牌楼。牌楼两边,石狮雕刻,威猛雄壮,狮口微开,显然为明代风格。木牌楼与马路对面的九龙照壁,遥相对应;琉璃九龙,或并身,或缠绕,造型灵动,跃跃欲飞。连三牌楼左右两侧稍远处,分别有倆座与马路正交的过街牌楼,东西相对。四者均为歇山顶结构,绿色琉璃瓦顶,金色鸱吻在脊带两端相对,在阳光下熠熠生彩。走进四者围拢的相对闭合的空间,顿觉庄严而肃穆。因此,此处为东大街建筑精华荟萃之地。

1939年影壁墙前的石狮

城隍庙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戏楼,献殿和后大殿三个主要建筑,且地势,建筑物高度渐次升高。东西两侧,各有九间东西配殿。从空中俯视,整个城隍庙,规模宏大,庄严闭合,结构宏伟,有种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现今东街小学,即为城隍庙原址。

走进牌楼,钟鼓楼分列左右。居于正中,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面阔五间,高三层的山门戏楼。戏楼基座高两米,为石条铺制。正中的石碹门洞,与连三牌楼中门正对,为城隍庙正门。门洞光线幽暗,夜间罕见有人走动。因城隍爷常夜巡,门洞两边有两匹马首相向而立的仿真彩塑骏马。

关帝庙戏台

从高高的山门戏楼两旁,走进城隍庙,反身而望,是忻州最高大的戏楼正面。戏楼,为“怀中抱月”结构,与现存的关帝庙戏台结构相似。只是更加宏大。其前台为卷棚顶结构,后檐插入后台的前檐中。后台为陡峭的歇山顶琉璃瓦结构,飞檐高挑,檐下有铜铃,风中叮当作响。前台围栏为石栏杆,石柱头有一组可爱的小石狮子石刻。观众需在远处,方能看到表演。

再北望,中轴线正中,雄伟的献殿,与正殿一前一后,矗立于高高的石基之上,有花岗岩石围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令人思量今世与来生。

献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前有一对铁质狮子,为清代名士邢尔昌祖上捐资而建。色泽赧红,光洁透亮。大殿正中,置有木质的城隍爷雕塑,日游神、夜游神分列左右。因百姓难以将城隍爷与佛爷分得真切,讹传为愁眉佛。城隍爷坐像,左腿平盘,左手掌心向下扶膝;右腿向前直弓,右手托前额;白色眉毛则很长,造型显愁眉苦脸相,为天下一奇。故献殿,曾被讹称为愁眉佛大殿。

据道教天师派道长杨罗天介绍,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其曾祖杨宏山,即松风道人,曾任城隍庙住持。献殿,是城隍出巡的殿,神像周边有木质神轿,銮驾仪仗等配置。一九三四年后,城隍庙由其弟子住持,从来没有佛殿。

献殿,与后面的正大殿均为歇山式结构。椽、飞相叠,木质隔扇门窗,做工古朴考究。硕大的斗拱,粗犷壮拙,,气势宏伟,一眼便知为明代以前遗物。上挂“神恩浩荡”“赏罚无私”匾额,楹联“白日无私贫富一般照临;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分明”,分左右悬于殿大门两侧。抬头一望,悬在大殿门口的巨大石算盘,令人震惊。它时刻在默默提醒着“人算不如天算”,“人在做天在看”的人间哲理。据说,日本鬼子到此,灵魂被深深震慑,未敢轻动这里的一瓦一木。

城隍庙大殿正中,塑有城隍神坐像,身着红袍,手执纸扇,左右站文武二判宫,上方挂着“杨府灵佑侯”金字大匾。据载,忻州城隍,原供奉着汉初贤相萧何,因年代久远损毁。明洪武三年重建时,将威镇三关的宋代名将、人们熟知的杨延昭(杨六郎,即戏曲中的成国公杨延景)做了忻州城隍。“灵佑侯”,即为明太祖朱元璋1371年对其封号。

清代重修时,城隍塑像,和城隍像前的两匹骏马,为忻州艺术大师殷天明与子殷存田所作。造像栩栩如生,城隍威严,摄人心魄,坐骑丰满朗俊。令人称奇的是,殷天明先生暗设机关,城隍爷平时双目微闭,开光时突然双眼大开。“破四旧”后,大殿始终紧锁着,人们难以再见到这尊神君的真容模样。大殿前的石沿,是用一溜大青石铺成,每块约两平方米,平整光滑。

两边东西配殿,设有真君殿、救苦殿、丰都殿等。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保护, 城隍庙虽经多次战乱并未损毁。

共和国成立后,城隍庙产权归国家所有。建国初期,驻“二完小”,即忻县第二完全小学,后转化为东街七年制学校,含五年制小学和二年制初中两学段。一波儿又一波儿的孩子们在这里读书。

1969年9月到1977年1月,我们也曾在这里就读。那时,东西配殿的神像,早已拆除,成了教室;其它建筑,都还完整。学生们只知道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不清楚其它。错落旋幽的校园,成了耍逮逮、扔沙包的乐园;下课后,同学不分男女,在大殿前光溜平整的大青石上比赛抓齿齿,成了当年快乐的课间时光。

1973年——1974年,因东西走向教室多,采光不足;房屋破旧,不易防漏保温;城区人口增加,学校必须扩容等原因,城隍庙古代建筑先后被一一拆除。那时的学生,虽身小力薄,仍在很长一段时间,如蚂蚁搬家一般,利用课间和放学后时间,参与了清倒建筑垃圾的义务劳动。

从此之后,除了历经人间数百年沧桑的大槐树,院内城隍庙建筑,荡然无存。

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先后改为八年制,九年制的东街学校,一分为二。北面为东街初中,南面为东街小学。之后东街初中,更名为忻州七中,迁古钟公园西侧原二中旧址;古城隍庙旧址,仍由东街小学办学,一直沿用至今。(王寄平 梁兴国 刘建平)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