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土炕上的摇车
2019年04月01日 10时27分   山西新闻网

在黄土山地上生活的晋西人家要养孩子,摇车是必不可少的卧具,千百年来降生到这块土地上的婴儿,没有不使用它的。

说到摇车,明人郭晟在《家塾事亲》中这样写:“古人制小儿睡车,曰摇车,以儿摇即睡故也。”郭晟所说摇车和晋西人家所制摇车是否相同?不得而知,但从晋西人家制作摇车的用料、做工上看,还是比较讲究的。

晋西人家做摇车一般得用木质细腻、木体清香的桃木做。桃木又称“降龙木”“神木”,据说源于“夸父追日”的故事,就像古代用桃木做“桃符”一样,取“镇灾辟邪”“平安如意”之意。摇车的形体大约是三尺半长、一尺来宽、高不过五寸,整个摇车成弯曲平缓的“上玄月”形状,这种弧形的线条,据说正好适合于婴儿骨骼的生长;车身上一般有四根小小的“龙骨”支撑,并略凸出于车身两边,作为绳钩,以便使用。上方通常铺一个形制大小的羊毛垫子,车身下方留有一对手把。整个形状看上去十分简易轻便,更适用于摇动。要让婴儿睡觉了,做母亲的便将小宝贝放在一块小被单上包裹好,抱到摇车上,头枕一个松软的荞麦皮枕头,盖好小被子,然后用摇车上专用的红布绳,将婴儿的身体不松不紧地缚在摇车上,开始轻轻地摇动,嘴里哼着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摇车曲,用不了一会儿的工夫,婴儿就会稳稳地香甜地进入睡眠。

“卧摇摇,睡觉觉,妈妈地里锄草草;锄了草草打粮食,打下粮食换票票;换下票票买袄袄,宝宝穿上俊妖妖。”

这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摇车曲,吟唱出一代一代晋西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辛劳,以及对孩子无比的疼爱。

睡摇车的婴儿,可不比睡摇篮的孩子那样没有拘束,他们似乎从小睡觉就接受着一种正规的睡姿,不会胡蹬乱踹、不能乱抓乱挠、不能随心所欲,因此,睡过摇车的孩子,头不会睡得前歪后凸、腿不会形成“罗圈”,体格发育得总是端端正正、茁茁壮壮,正如另一首摇车曲中哼唱的那样“摇啊摇,宝贝快睡觉,闭上小眼睛,长呀长得高……”那些年,在晋西农村,大部分人家住的是土窑洞、睡的是过火的土炕,在土炕上睡摇车的孩子一般是不容易上火的,睡在摇车上也不会被外界的响动所惊扰,同时还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独立的习性。

晋西山村里的妇女可不比城里媳妇那般悠闲自在,在哺育孩子的同时,还要忙乎家里的、地里的活计,于是,摇车也为这样的生活节奏帮了大忙,一般村妇摇摇车不用手,而是用脚。忙完了洗洗刷刷、打里照外的事情,该卧着孩子睡觉了,便盘腿坐上土炕,一只脚搭在摇把上,嘴里哼着摇车曲,有节奏地摇动着,双手还得忙乎着绱鞋底、纳鞋垫、缝衣裳、干零碎活儿,一幅窑洞人家土炕上的生活图景,尽显眼前。你似乎能在这种忙碌与辛苦中看到山村媳妇生活的充实、旺盛的精力,以及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和期望。多少年来,摇车承载了育婴的功能,同时也孕育和丰实了黄土山地独特的文化。

现如今,在晋西乡下是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了,也很难听到这样的摇车曲了,这完全源于现代生活的悠闲和轻松,乡下的年轻媳妇大都变成了全职妈妈,有充裕的时间专心抚育自己的孩子了,她们似乎也不大愿意按老规矩让婴儿再睡那种古老的摇车了,摇车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变成了老古董,但留存在摇车上的故事和记忆却让人们不时地想去回味……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