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印象频道>>忻印象>>正文
伏天里来说消夏
2018年07月23日 10时53分   山西新闻网

新闻回放

 

 

7月18日,以“祖国颂美丽情”为主题的五一广场“消夏文化节”在北广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游人在欣赏文艺演出、观看主旋律电影、观赏五一广场200余种、2000余株月季美丽花姿的同时,还能了解家庭花卉养护知识。本届消夏文化节活动为期5天,持续到7月22日。其间,播出了爱国主义影片《第一书记》《红海行动》和《建军大业》,还在7月20日上午举办了家庭花卉养护知识讲座,为盛夏的太原奉上了一份文化大餐。

壹 我的乡下消夏文化生活

 

 

很多年以前,我的暑假是在乡下度过的。农村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却有的是乐子。

夕阳西下的时候,男人们陆续地从地里回来了。洗把脸擦擦身子,夹着烟卷叼着烟袋就出门歇凉,等到天擦黑的时候,各家的婆姨们就把饭端出来了,稀饭馒头就着咸菜,稀里呼噜吃完,巷口墙边人就更多了。天然的,就形成了“民间议事会”“新闻发布厅”,以及“说书场”。

作为从城里回来的离休干部,我爷爷在村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他买了许多评书,于是就给大家讲这些故事,杨家将、呼家将还有呼杨合兵。我那时候小,不爱听也听不懂,只和邻居孩子们嬉戏追逐打闹。玩累了才伏在爷爷膝盖旁歇着。农村晚上蚊虫多,大家燃艾草防蚊。艾草一般编织成茶杯口粗的辫子,我喜欢拿在手里绕着,看那火光在黑夜里飞舞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看着看着,睡意就涌上来,于是常常在艾草的味道中睡着。

如果村里有人家有红白喜事,有时候也请人放电影。左近村里的人就都会来看。我并不喜欢看电影,但也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时光尚早,就扛着长条板凳去占座位,前前后后折腾好几回,才觉得抢到了最好的位置。等到开了,反而不好好看了,满场乱窜,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幕布后面。于是银幕上就会出现许多作怪的小人脑袋。大人们一呵斥,脑袋倏地就缩下去了。没几分钟,小脑袋就又冒出来了,然后又是呵斥。太过分的时候,还要挨打,哭闹声就会伴随着电影里人物的语言一同传遍整个场地——“取你狗命”“哇哇哇,再不敢了”……

放电影的时候毕竟少,平时的乐子是看打架。几百上千人的村子,大小矛盾少不了,三两天就有一次,一听说谁谁打架了,饭也顾不上吃,前村后村都要跑去看。以我的经验看,男人打架最没意思,总要动刀动棒的还一下就结束了,女人们尤其是妯娌或邻里两个当家女人打架最好看,知己知彼,势均力敌,胜负难料,双方不以身体压制为目标,而是靠言语取得上风,且要争取围观者的支持。乡下的语言固然粗俗,然而其活泼多样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是如今白领们难以想象的。兼之声情并茂,一分委屈足能演出八分来,三分道理也能显得十足,让众旁观者不由欢喜赞叹。如果一方理屈词穷,也许这场架自然结束,但通常,要等到村干部来,一脚一个,踹起蹲在地上的两个臊红脸的男人,把自家婆姨强拉硬拽回去,这场架才不情不愿地结束,大家只好意犹未尽地散去。

这就是我当年的“消暑文化生活”,满是艾草的味道和各种嬉闹哭闹吵闹,但如今再想,心里却只感觉平和安宁,大约那种烟火气才是更长久的力量。

五一广场的消夏文化节也开幕了,赏花看电影看歌舞,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我以为,亲民、接地气是最重要的,让人们若干年后想起来,也会微微一笑。

李遇

贰 多些花样 增趣几分

 

 

宋代有一位叫王令的写过一首《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诗中的情怀让人感佩,不能天下人同乘此凉,那就一起“苦热”吧。清风无力屠得热,还有没风的时候呢,定睛看窗外的树叶,希望它微微地动一动,那就是起风了,可以凉快几许,可它们就真是纹丝不动。骄阳似火,人们躲在树荫底下乘凉,闷热异常,没风就设法自己造风,萌萌的蒲扇、小资的绢扇,辅以高高的凉棚、薄薄的凉席,都是舍不掉的老物件,而如今的电扇和空调,则成了人们为“屠热”发明的新玩意。记忆中经常回放的一个场景:院前的大树枝叶葳蕤,亭亭如盖,小时候的我和许多小伙伴一样,总喜欢搬一条长凳坐在院子里、树下面,听妈妈摇着扇子给我们讲最爱听的抓特务的电影故事,小小的身心全都沉浸在曲折迂回、跌宕起伏的故事里面,哪里还在意那滚滚热浪呢。消暑,和任何别的难挨的时光一样,找个事干,尤其是有趣的事干,“苦夏”就不再成为苦,譬如“消夏舞会”“消夏文化节”。

酷夏和严冬哪个更难挨?冬天的时候觉得比较好对付,尤其置身北方,穿得厚一些什么都有了,最起码干燥、暖和;夏天的时候,夏蝉鸣叫不已,清风难拂窗前,眼前的“热”就是一种煎熬了,这时候反羡慕起那些栖居乡间田舍、相伴山泉明月的农人,甚至倒有些怀念西风漫卷、白雪皑皑的冬日了,这大概是消夏心焦、整体上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吧。能够隔着遥远的距离感同身受,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与想象,完全是一种个人内心世界的观照和反映。

前些天为陪女儿实习,在北京呆了半月,北京地理位置在太原的北面,也在大同的北面,大同多凉快呀,北京就像一个大烤箱,一出火车,就掉进了令人窒息的闷圈中,这样的高温,也算是一种与天斗、与地斗的思想“烤”验、意志较量。好在北京的公交车都是空调车,人性化十足,女儿白天实习,我就坐着公交车看街景,清凉闲适,乐此不疲,还有就是逛超市,逛各种时下流行的“最美”书店和大得有时会找不见北的国家图书馆。所谓心静自然凉,书店和图书馆里安安静静看书的人很多。我去的是一家比较有名气的24小时昼夜书店,听说是享有政府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的,所以不愁日常开销,如此倒也真给了爱书人一个不仅能消夏,四季也都能免费读书的好去处。

消夏的方式多种多样,一家人或约上好友一二,公园里漫步,浓荫下玩棋,游泳馆、健身房、剧场、电影院,都是好选项,既避开了难挨的暑热,又放松了身心,或许还能把从前曾经丢失的东西捡回来,从古至今人们的闷日子、闲日子大约就是这么过的。我们还比前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和越发先进的设备,譬如古代的贵胄之家,摇扇不必亲自动手,而今我们每个人轻易就能享受到微风习习的清凉。在蜀国旧地一古镇,赤日炎炎、挥汗如雨,曾遇见人们泡在浅浅的河水中打麻将,算得上当地一道景观。其实别说泡凉水,长时间吹空调、大量吃冷饮,都属健康禁忌,如此,更彰显有关部门组织各种寓教于乐的消夏活动的意义。

王俊芬

叁 让心快乐或满足就不再热得无法承受

 

 

看到五一广场的消夏活动,两个感觉,一是遗憾没能去参加;二是勾起了回忆。

儿时消夏,主要的活动是玩,是小孩子感觉不到热吗?反正夏季是放暑假之时,作业少,就是玩,小朋友们一早便呼唤,从早玩到晚,几身臭汗也出了,但不觉得热。

那时,父母辈的消夏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班后邻居们聚到一起打扑克,打得热火朝天。这哪儿是消夏,是增温啊!但快乐了,是不是就凉快了呢。二是邻居结伴、全家出动到晋阳湖游泳。这项活动也是孩子们的大爱。如今想来这才是那个年代整个夏天人们真正唯一的消夏活动,游到天黑结伴回家,顺路逮点蜻蜓蝴蝶,怎一个“美”字了得?

想到时了古人的消夏方式,也多是这般自然,趣味盎然。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这避暑的方式,也是无羁无谁了。把自己嵌在自然中,清风吹来,一身慵懒,衣服不穿,白羽扇也不用摇了。

秦观为了纳凉,拄着拐杖寻觅清凉之地。“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这意境,柳树下支一张床,闭目养神,莲花香沁人心脾,好一幅消夏美景。

还有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为了消暑,他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的竹林,席地而弹,清风拂面而自得其乐。而刘禹锡爱在水亭纳凉,“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如今,随着城市变化的日新月异,想随便跳进晋阳湖游泳、每晚在户外狂玩都已不现实。虽然城里公园越来越多,但每天去遛公园消暑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毕竟,公园不是家门口就有。所以,我们应该寻觅一种随手可得的消暑方式。比如心静自然凉。这也是古人教我们的。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白居易的消暑诗就在告诉我们夏日独坐于小院,闭目小憩,听一段清风,心静;品一杯茶香,身凉。什么也不想,就这样静静地坐着,自然凉快。

这种心静也可以依托书来实现。

古人说:“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读书消夏,能让人回到自然,能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夏天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夏天万物繁盛,而阅读的灵感,也像夏天的雨一样说来就来。在树下,在时时飘来的风中,一卷在手,与古今的智者对话,会不经意间进入“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对外界温度迟钝了许多。

消夏,方式的确有很多,除了跳到水里,其实大多活动并不能降温,只能是愉悦心灵。但恰恰是心满足了,身热一些也无所谓了。

选个适合自己的方式,让心快乐或满足,这个夏天就不再热得无法承受。

白洁

多聊会儿

 

 

7月18日,雨后的太原市迎泽公园,市民们在刚建成的迎泽阁下观赏游览。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迎泽阁高踞公园西北角,周围树木葱茏,池水掩映,是市民、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白洁:去年迎泽公园重新开放时,迎泽湖上的迎泽阁便是我镜头下的美景,它与湖水连成一色,湖中倒影美得醉人。如今,它终建成可近距离欣赏了,不知在它的“俯视”下迎泽公园又该美成什么模样,迫不及待想去啊。

李遇:迎泽公园,很多年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座乐园,去那里赏景是次要的,玩游乐设施才是主要的,从大象滑梯到旋转木马,从蚂蚁王国到湖上泛舟……如今再去,它已全然变成美景。迎泽公园的变化体现着城市的变化,体现着人们不周时期的不同需求。但无论迎泽公园怎样变,都是我们太原人心中永远的后花园。

王俊芬:迎泽公园又添新景,真好!生活在地少人多的城里,感谢公园这种存在,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亭台楼阁,感受一点繁忙生活中难得的诗情画意。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