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峰林

布依族少女

马岭河峡谷

纳具和园

八音坐唱

腾空而起

好客布依族

双乳峰

音画布依

万峰湖
春夏之交,天朗气清。5月6日至8日,全国地市媒体内容建设推进会暨走进“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举行。此次活动以“加强内容建设 提升传播质量”为主题,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国地市报研究会、黔西南州委宣传部主办,黔西南州新闻工作者协会、黔西南日报社承办。
媒体“大咖”相聚黔西南
这是一次属于地市媒体人的盛会。5月6日会议邀请学界专家作了专题讲座,并开展内容精品创作交流分享和中国新闻奖作品创作体会交流,与会者共同探讨推进地市媒体内容建设,共话媒体深度融合。会议为全国地市媒体攻创新闻精品优秀单位、先进个人颁奖,来自全国80余家地市媒体代表150余人会聚一堂、互通信息、共谋发展。
5月7日至8日,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在兴义市启动。本报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一道,分别走进兴义市、义龙新区、贞丰县、册亨县等地,围绕乡村振兴、康养文旅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特色文化等开展实地调研采访,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笔尖和镜头报道记录黔西南。所到之处,大家认真听、仔细问、快速记、不停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走转改”的要求,将黔西南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康养文旅产业的做法进行宣传推介。
热情好客的黔西南
不常到贵州的人,要准确记住黔西南不是件易事,贵州三个以方位命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黔东南、黔西南、黔南,总让不少人不辨西东。故此,黔西南,越发让人感觉神秘……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地处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属于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这里山川秀美、景色迷人;这里历史厚重、文脉绵长;这里民族团结、风情多姿;这里,是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布依族、苗族家园;这里,乡村振兴特色鲜明;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热情好客……
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大咖”们在享受了思想盛宴之后,深入到黔西南各地采访。他们为黔西南的美景而惊艳,纷纷举起相机和手机,记录下这盛世美颜。
多姿多彩的黔西南
黔西南以万峰林为代表的喀斯特峰林景观,最具独特地域特征。兴义城与万峰林的关系,可谓城在景中、景在城里。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兴义城区方圆30公里内,分布着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贵州醇、云屯生态体育公园、义龙山地运动博览园6个国家4A级景区。一城六景,城为产业配套、景为城市增色,这样的“产、城、景”互动组合殊为难得。而在磅礴数千里的莽苍峰林之中,还有招堤十里荷塘、神秘北盘江峡谷、放马坪高山草原、神奇贞丰双乳峰等优质景区景点,还能找到无数不知名的高原湖泊、高山草甸、森林河谷、山间坝子、峡谷溶洞、激流飞瀑、地热温泉、喀斯特峰林峰丛天坑等自然地貌,以及众多山地梯田、秀美田园、民族村寨等人文景观……这些地貌、景观,为中国四季康养之都黔西南产业发展,准备了充分的地利之便,提供了绝佳的空间载体。
黔西南神奇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也为产业发展增色添彩。自然山水孕育了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奇石文化等文脉传承,以汉代铜车马、摇钱树、抚琴俑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文物的出土,昭示曾经的风华。在黔西南,数以百计、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是语言歌舞、节庆习俗,还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都浸润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风情万种的黔西南
黔西南州地处北纬25度,好的空气、阳光、气候,附着在绝美的自然景观上。三角梅是黔西南州的州花。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兴义市区,姹紫嫣红的三角梅怒放于大街小巷,在云贵高原的阳光映照下,为这座现代山地小城平添了明艳动人的色彩。
在万峰林和万峰湖采访,媒体人感受到黔西南山水的神奇魅力。万峰林里有的山峰似沉思的将军、有的山峰是晚归的牧童……烟波浩渺、湖光潋滟的万峰湖则被称为“垂钓者的天堂”。难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来到这里,发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感叹。这让我想起徐霞客也曾在五台山盘桓流连8天,写下《游五台山记》,称其为“奇山与奇迹”。
在云屯生态体育公园暮光森林的星空屋中,媒体人感受到那种隐于森林、居于奢华、仰望星空、枕云入梦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在马岭河峡谷,媒体人见证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疤”……
在册亨县扶贫搬迁移民小区生产车间采访,媒体人感受到了布依族人的勤劳智慧和幸福生活……
在纳具和园与宏臻菌业牛肝菌产业基地采访,媒体人感受到了黔西南州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当忻州遇上黔西南
如果把忻州和黔西南州做一个比较,两地有许多相似之处。忻州和黔西南州虽然处在一北一南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一个在晋西北,一个在黔西南,却都是旅游资源富集、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禀赋独特、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忻州是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融合。两地在推动发展中有许多可资借鉴和学习之处。
这一次全国地市媒体相聚兴义,大家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通过各种媒介对黔西南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在全国形成了一波接一波的黔西南旅游宣传轰动效应。《黔西南报》的同仁对黔西南的宣传下足了功夫,铆足了劲。《忻州日报·旅游文化周刊》多年一直致力于对忻州的旅游品牌和历史文化进行宣传。下一步如何扩大宣传效应、扩大宣传范围,打响旅游品牌也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努力践行的目标和方向。
本报记者 赵富杰
摄影:《黔西南日报》张霆 魏浩然等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