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偏关魅力秀
2019年11月17日 11时35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作者 郑志东

老牛湾

偏关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为历代重要军事关隘,故名偏头关。偏关古称

林胡,北汉天会元年始名偏头寨,元大德三年改名偏头关,清雍正三年置县。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并称长城外三关,有“金雁门、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的老营堡”之说。明代山西巡抚何乔新诗作《偏头关》,曾这样描述:“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偏关县抓住全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契机,实施“ 旅游强县”战略,旅游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给了游客更多来偏关的理由。

偏头关长城

偏关境内长城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类型构成多等特点。从历史年代上看:现存早期长城6.1公里;保存较好的明长城120公里,由黄河边、二边、内边三大段组成。长城沿线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二十里一堡,墩台多达千余座,明代称“一关四十九堡”,城堡相望,营寨相接,处处设关,步步设防,形成一套非常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代“晋北锁钥”“永镇边陲”之地。从建筑类型上看: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崖壁长城等四种基本类型,全国长城的四种建筑类型偏关县都有。而且现存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偏关长城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基本保存完整。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专家董耀会说,偏关长城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可以说偏关是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从分布数量讲:主要是外长城51公里,内长城39公里,黄河边36公里,长城望台139座。以护城楼为总烽的六路传烽,共有火路墩174座,有水陆关口9座。以偏头关为中心的城堡,一线城堡有8座,二线城堡有6座,三线城堡有6座。以古堡面积划分:1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3座,1万至10万平方米的古堡城堡有19座。

偏关的美食

偏关县盛产糜、谷、豆类、荞麦等小杂粮。其中张杂谷子是偏关县主要杂粮之一。偏关的酸捞饭让人回味无穷,香喷喷的胡油焖酸粥是养育偏关人民的主食之一。

酸粥润肠肠,羊肉香窝窝。养羊是偏关县的大产业,每年的赛羊大会盛况空前,成为当地人一年中最为期待的人文盛景。1995年,偏关县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养羊先进县,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肉羊生产技术示范县,是山西第二个养羊大县。偏关羊肉口感绵软,是游客来偏关必尝的美食。

三晋水电第一县

万家寨古代就是有名的屯兵重地,如今又是全国知名的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河段峡谷内,左岸隶属偏关县,右岸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108万千瓦,年发电27.5亿度。工程于1993年立项,1994年底主体工程开工,1995年12月截流,1998年10月1日蓄水,1998年11月28日首台机组发电,2000年全部机组发电。万家寨水利枢纽是一座以供水、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等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2005年万家寨水利枢纽成为全国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山西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下有名老牛湾

偏关老牛湾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据《山西通志》记载,老牛湾古堡建成于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总兵王玺在此地筑墙,崇祯九年(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从筑墙距今已有552年的历史。

作为晋西北民俗文化的摇篮,偏关老牛湾知名度很高,老牛湾景区距离偏关县城49公里,老牛湾村被称为石头民俗博物馆。这里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的晋蒙黄河大峡谷。是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摄影写生基地。万家寨黄河上游形成了长达40多公里的高峡平湖。每到冬天就会是一个天然冰场,据国家权威监测部门认定,冰上运动项目冰层结冰厚度需在15公分以上,而老牛湾冬季冰层厚度可达40-80公分左右,冰面晶莹剔透,平整光滑,被国际滑冰组织评为国内最为理想的天然赛道。滑冰比赛从2013年延续至今,已成功举办过5届,吸引了来自荷兰、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参赛总人数达600人左右。2016年以来,偏关县盘活整合文旅资源,全县上下形成共识,深挖黄河长城资源优势,引进山西高新普惠旅游文化战略投资,推动老牛湾华丽转身,全面升级。

红门口地下长城

偏关县“ 红门口地下长城”位于水泉乡水泉村。水泉村古称水泉营,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是长城红门口的驻军堡,红门口是长城要塞,水泉营是镇守红门口的游击将军署,号称“三关前哨”。1968年,当地人民响应毛主席“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展开此项工程,建成现存全国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是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一部分,由红门口遗址、水泉营古堡、战备地道三部分组成。目前,水泉营古堡正在修复古道、古牌楼、古戏台。完成战备地道改造2600米,适合开放的有1650米。水泉战备地道的主体功能是藏运兵员,上下三层,出口众多,四通八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石窑洞是我家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 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偏关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石窑洞既是偏关先民们与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也是偏关人民不断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伟大创举。久居偏关的胡淑清说,偏关的窑洞一般有靠崖式、下沉式等,具有自身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有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独特优势。游客在此住上一晚,更是体味到了浓浓的乡土人情。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