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春游雁门关
2019年04月28日 11时51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郭忠亮

一个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日子,我陪同朋友上雁门关观光。这已经是我第三次上雁门关了,第一次是2007年7月26日,是慕名前往。第二次是2010年10月18日,也是陪友人观光,但那时因为景点还没有开发,看点实在是不多。雁门关2017年修复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后我还没有去过,这次终于成行了。

雁门关,位于我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从代县县城驾车去雁门关中途路过五六个村庄。一路上,我们摇下车窗玻璃,感受着春风习习,暖意浓浓,看到路两边杨柳依依,花开烂漫,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贺知章那首妇孺皆知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走到约7公里处,发现路边有一块特殊的石头,上面赫然留有一道巨大的刀痕,于是我们停下车过去观看。同行的当地朋友告诉我们,据说这是300多年前李自成攻打北京路经此地时试刀所留。当时朱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自成攻破代州城后意欲出关,但行至村前时获悉代州守将周遇吉已逃往宁武,李自成顿时犹豫不决。因为如先取雁门关则义军后路可能被明军切断,从而陷入两难境地。这时李自成将目光投向路边这块顽石,手举利刃卜问苍天:若刀落石裂,就出关直捣北京;如若不然便回师先取宁武。结果刀锋落处火星迸射,刀痕深陷而顽石未裂,于是李自成自叹天意如此,回军倒取宁武关。从此人们称这块顽石为试刀石,而路边的村庄也以此石为名。

到了山底的停车场,我们下车购买门票后,从前腰铺驿站进入峡谷峪口,就开始登雁门关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阜戈寨民俗村,阜戈寨,也叫阜家坪,历史上是雁门关守军的后勤保障供给基地,和平时期是胡汉贸易的著名榷场。当年在阜家坪的平缓之地,北方游牧民族用草原的牛、马、羊等牲畜的乳品、皮毛,与中原汉人的丝绸、棉麻、中药材、茶叶、工艺品等进行交易。这里的商行、客栈、饭店、酒肆、钱庄、当铺应有尽有,现已成为集中展示边关军需、贸易、民俗风情的主题村寨和影视拍摄基地。

过了民俗村,就进入雁门古道口,我们缓缓而行,盘旋而上。这是一条跨句注山的南北向通道,也是清代晋商赴蒙、俄进行贸易的必经之路。雁门关古道南起南口,经前腰铺、阜家坪,越制高点关城,再下雁门关村,经后腰铺至新广武隘城,全长20公里,古称“关沟四十里”。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行人往来之通衢。古诗有云:

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

鸟飞青嶂低,人在白云间。

虎豹千群壮,貔貅万灶闲。

中原如此险,保障独惭颜。

正是这条蜿蜒曲折、承载了3000多年历史沧桑的古关道,造就了雁门关的历史使命,也成就了雁门关的千古辉煌。走到不远处,看见一块“分道碑”,据当地的朋友介绍,当时由于商贸的繁荣,道路经常发生交通堵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周衙为了方便商贾通行,再修一条便道,在岔道口立有一块“分道碑”规定上下行走路线,成为现存最早的交通法规标识。

走到半山腰,越来越感到寒冷,再看附近路边还有很多没有融化的冰,可想而知气温要比山下低好几度。

我们边走边游,经观音殿、马公杀虎处、盘古石、壮士亭、云际泉、历代碑刻,一直到镇边祠,到达天险门。

天险门为关城南侧之门,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基砖券高12.5米。其主体为明代所筑,残缺部分已于2010年整修如初,恢复了明代风貌。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清晰的车辙向人们诉说着600多年前多彩而辉煌的过往。

天险门上建有关楼,又名雁楼。原建已毁于1937年,现存主体为1989年重建,2010年补修。雁楼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式,四周设有回廊。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兵丁巡察、瞭望,现为雁门关古代博物馆。我们一行人在雁楼前合影,留下这美好的记忆。

在上山游览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个穿着清洁工服装的山民,我顺便搭讪了几句,原来他们是雁门关村的农民,自从雁门关景点开发修复后,他们便到景区负责打扫卫生,一个月1500元的工资,家属还可以在景区一带卖些当地土特产。看来当地政府搞旅游开发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还为脱贫致富做出了一些贡献。

再走上去是地利门,地利门为关城西门,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南向北,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六郎铁刀1把。相传,铁刀为杨六郎于北宋仁宗年间所留,当时杨六郎为元帅驻守雁门关,正值隆冬大雪封山季节,城中三千兵马衣食粮草紧张。相峙数天后,辽军依然围攻不懈,宋军援兵还杳无音信,城中粮草眼看就要用完。杨六郎一筹莫展,正在焦困之时,两个挑水的伙夫被脚下的冰滑倒,半天挣扎不起来。杨六郎见状立刻心生计策,即令将士挑水上城,一桶桶倒在城墙上,寒冷的天气使水落地成冰,把城墙如兵甲般包裹起来。辽军再次攻城时,因城墙光滑难攀,从云梯上摔得横尸遍地,杨六郎便乘势打开城门,手持寒光闪耀的铁刀率部冲锋陷阵,大败围城敌人。那把铁刀遂成为杨六郎以智取胜、以少胜多的见证。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杨家将的故事,《金沙滩》《穆桂英挂帅》《三关点帅》中的剧情百听不厌。站在杨六郎祠内,耳旁仿佛又传来晋剧中的唱词:“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被马踩如泥,四郎被掳当驸马,五郎上山当和尚,六郎隐名诈死逃一劫,最可恨七郎被害万箭穿心……”字字句句,如泣如诉。

从六郎祠出来,我对杨家将的敬意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感慨万千,遂作拙诗一首:

乙亥春日雁门游,

雄关漫道天险楼。

杨门忠烈人敬仰,

浩气长存英名留。

仰望雁塔、雁门关古长城,可游景点实在太多了,但由于山上气温低,又刮起了风,同伴怕感冒,我们便只能望塔兴叹了。

返回停车场的路上,我反复在想,政府斥巨资修复雁门关,不仅是让人们观赏景点,也是倡导一种文化自信,弘扬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雁门精神!

归来时,我们一行人的心情无比愉悦,又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走在阳光下、春风里,感受着春的和煦,我不由得想起《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句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