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再兴
边家庄村,坐落于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端,与定襄县、盂县(属于阳泉市)接壤,可谓鸡鸣三县之地。滹沱河在邻村坪上与清水河交汇后,流经边家庄村之北,然后进入定襄县河边镇阎家庄村。边家庄村是五台县海拔最低之处,仅624米。
边家庄村的正北面,有一座山,名叫曹家寨,隔滹沱河与边家庄村相望,早年属于边家庄村,后划入定襄县阎家庄村。边家庄村居民区与曹家寨之间的距离不过100米。
曹家寨,高出河面约七、八百米,三面环水,另一面伸向阎家庄村。从远处看,曹家寨上卧虎藏龙,有点像金字塔,又好像一个大肚弥勒佛,头小肚大,头部镶嵌在身体的正上方,看上去十分端正,头部是一、二百米见方的石崖,全是悬崖峭壁,刀劈斧削,但峭壁上也有许多天然的凹陷之处,可容很多人。头部以下的山体、土石混合在一起,坡度约为70度,坡上长满了树木、荆棘和杂草,还有农人开垦的狭窄梯田。从近处看,山势雄伟险峻,易守难攻,如果站在山顶往下滚石头,可以一滚到底,势不可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摧之势。清朝初年爆发的张还初、高山农民起义,是五台县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打五台县城失败后,其中一支起义军队伍就由高山率领退守到曹家寨。
高山,今五台县东雷乡西雷村人,西雷村距五台县城8公里。据《五台新志·高山传》载,高山自幼凶悍好斗、英勇善战、多谋善断、智力过人,本为村中无赖,常纠集一班恶少滋事斗殴,刁钻耍泼。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同总兵姜镶叛清起事,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响应,声势浩大,太原有50多个县城被姜镶军队占领。当此之时,代州刘迁、郎枋亦聚众响应,“破凡(繁)峙,围代州,据五台豆村为巢穴”(《五台新志·李延寿传》),对五台产生了巨大影响。张还初、高山领导的农民起义,正是在刘迁起义的直接影响下爆发的。当代州刘迁、郎枋的起义队伍驻扎在五台豆村为营后,张还初终于率众起义了。同时,高山也率众起义,与张还初一起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
张还初、高山起义后,起义军先后攻下了东建安、槐阴堡、东山、石盆口、柏兰等很多村寨、堡垒。接着,攻打五台县城。由于五台县城地处高垣,三面悬崖,崖下护城河又宽又深,起义军几经攻打,不能破城,使“台之受围期年不解”,但由于起义军的强烈攻击,五台县城“城虽未破,而砖石坍卸,土垣大半倾圮”。由上记述,可以看出当时起义军的声势之大。
当代州刘迁、郎枋及五台张还初、高山起义军围攻五台县城“期年不解”之时,宣府总兵汉军镶兰旗人李延寿奉朝廷之命,前来征剿。
张还初、高山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清兵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撤退,“县城之围始解”。顺治六年(1649年),张还初领导的起义军撤回到五台县耿镇附近的高山摩天寨。高山率领的起义军选择了偏远山区五台县边家庄村北面的曹家寨为营,养精蓄锐,训练士卒,坚持战斗,以图东山再起。
清廷李延寿解了五台县城之围后,决心彻底消灭农民起义军,以报效清朝统治者,所以,仍不甘心班师,遂领重兵,围攻曹家寨。然曹家寨地势险要,山势陡峭,山底狭窄,起义军占领了制高点,可直瞰山底,虽一草一木也暴露无遗,尽收眼底;清军兵力虽多,但难以展开作战,实无用武之地,所以围攻数月不下。李延寿苦思冥想,决定改变武力硬攻的策略,“后出重赏,募壮士数人,潜登之”。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敢死者“凿石下铁锥,系绳索,使士兵如猿猴攀援而上”,又乘夜静,深入军营中击鼓呐喊,起义军毫无准备,被清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打得大败。清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起义军营寨,起义军士兵多被杀戮,高山被俘。李延寿看高山有利用价值,就对高山劝降利诱,许以高官厚禄。高山经不住物质利诱,归顺了清朝。张还初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据五台县耿镇摩天寨后,准备长期坚持战斗。李延寿收买高山后,转而调兵围攻张还初起义军,起义军被清军截断水路,渴不得水,饥不得食,但无人投降,最后全部跳下悬崖,以死明志。五台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高山投降清廷后,表示将效忠朝廷,就随李延寿征剿,因功封为参将,后又提拔为甘肃总兵。再后来又从征吴三桂,担任了四川松潘镇总兵,受到康熙皇帝青睐,并“赐匾旌之”(据《一统志·李延寿传·高鼎传》)。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