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沿岸两边的高山上,生活着一种非常奇怪的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其他鸟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会像一般的鸟那样飞行。栖息于山岩峭壁的岩洞或裂缝中,多用细草等作窝,以侧柏叶及其籽为食物。白天匿于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可由高处向低处滑翔。
明陶宗仪《辍耕录·寒号虫》记载,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史籍记载,明代以前,代州远山上树木茂密,滹沱河两岸麦浪飘香,虎狼出没,麋鹿奔跑,鸟语花香。北京建都后,皇宫和大臣的宅院,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官府便派遣庞大的砍伐队伍,来到这里。巨大的树木砍下后拖到河边,夏秋之际,让滚滚的河水运送到石家庄一带;冬季则是在结冰的河上拖运到河北,再设法送往京城。明以后,树木砍伐殆尽,致使水情更加恶化,道光《繁峙县志艺文》说:“城多被水冲。”正因如此,万历十四年(1586),不得不把繁峙县城从河道南岸迁至河道北岸的高地上。
生态的恶化,除了洪水泛滥、灾害频繁,更重要的是沿岸干旱,丰腴的土地因旱情常常颗粒无收。守着滹沱河水,无法将水引到干涸的土地上,眼睁睁地看着成片的庄稼枯黄死去,沿岸的百姓多么希望滹沱河能为己所用,哗啦啦的河水流进庄稼地,流进去就等于有了收成,有了饭吃。为兴修水利,灌溉庄稼,不少仁人志士、官员财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而且收效巨大。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