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雁门关下太和泉
2017年07月28日 10时22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在代县雁门关南麓太和岭口村中央七里河东畔,有一眼用方石垒砌而成的水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太和泉”。

太和泉水面约一米见方,北部紧靠一片东西宽20米,南北长30米的绿地,透过干枯的七里河,与远处的雁门群山隔河相望;东面紧邻太和岭口的自然村东村,数十棵挺拔、伟岸的杨树为它遮挡太阳的暴晒;西面数十米就是七里河的河槽,河槽的西部是国道208线;南部是农田和树木。

太和泉源自东北方向山梁后约1公里处的小井沟。这里分布着面积较大的岩溶含水岩,形成相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太和泉水质清如碧玉,甘冽甜美,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太和岭口村民的生活、生产、牲畜饮水等用水都来自于太和泉。

太和泉周边也是村民休闲聚会的好去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太和泉周围是一片湿地,七里河终年奔腾不息,白杨树茂密而挺拔。夏天,湿地上生长着毛茸茸的绿草,绿草上盛开着小黄花,蟋蟀、蚂蚱呢喃,彩蝶和蜜蜂在草地上飞舞,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玩耍,黄鹂、百灵在树上鸣唱,村民在这里挑水、洗衣、聊天,牛羊悠然地品味着牧草……好一幅安居乐业、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据考证,太和岭和太和岭口是北宋时期命名的。很早以前,太和岭称神仙岭,为中原人逾雁门关的入山口。神仙岭改为太和岭,体现了宋太宗以“和”为核心的治国安邦国策,是处理民族矛盾政策的真实写照。《易经》讲,太为极至,至大无比;和为中正和谐;太和即为最圆满的和谐。我想,正是这些渊源在村民中相沿成习,才有了太和泉这个雅名。古往今来,太和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太和岭口人,也孕育了太和岭口村的文明。太和泉吐纳着天灵地秀,哺育着芸芸众生。雁门古道上过往的商贾将士、迁客骚人没有不饮太和泉水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也是饮用着太和泉水在此守卫着雁门关的南大门。解放后,太和岭口村走出不少全国顶尖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这可能与太和泉水的滋养有关吧。

“太和泉”在太和岭口村,既是泉水的雅名,又曾是一个酒作坊的字号和酒商标。“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太和岭口人深谙此理。民国二十年(1931年),村民吴锦琦、姚眉存、田先和、白天民四人合伙在村内办起了酒缸坊,字号为“太和泉”,生产的酒也称“太和泉”。吴锦琦任掌柜、田先河提供场地、姚眉存提供资金、白天民为会计,聘请崞县(现原平市)的刘银娃为酿酒师。据当年太和泉酒缸坊掌柜吴锦琦的儿子、现年94岁的吴玉瑚老人讲述,“太和泉”酒的特点是清亮透明,醇厚绵柔,入口香美,酒精度高。或许是汇集了酿酒原料之精华,或许是酒缸坊人诚实的信誉使然,平时酒量1斤的人,也只能喝3两多“太和泉”。当年,太和泉的掌柜策划出“凡一顿饭能喝三两以上太和泉酒的,一律白吃白住”的营销策略,使太和泉酒远近闻名。“太和泉”酒除在村内客栈、饭店销售外,还销往雁北和阳明堡一带。朔县、山阴以及阳明堡周边的村民有事没事都喜欢到太和泉酒缸坊住下喝酒、聊天;村里的单身汉和年轻人为了喝酒、消遣,也经常到太和泉酒缸坊驻足,太和泉酒缸坊一时也成为村里的社交中心和公共服务场所。可惜在1937年左右,由于日军入侵以后战乱不止,“太和泉”酒缸坊由此而倒闭。

对于绝大多数太和岭口村民来说,并不用太和泉这个雅名,而是将其称为“大泉”或“泉泊子”。“大泉”,水流量大也,与村民的生活、生产等关系大也。“泉泊子”则取意为深,取之不尽也。可以说,太和泉是太和岭口村民的生命泉、发展泉和幸福泉。

游人慕名来到太和岭口,都要亲眼目睹太和泉的芳容。他们视太和泉水为圣水。有的游人双手掬起喝上几口,再用瓶子或杯子盛满带走;有的还要用泉水冲凉沐浴,以荡涤身心;情到浓时还要与太和泉合影留念。游人如此尽兴,想必他们一定是感受到了太和泉之美,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魅力。

太和泉寄托着太和岭口村游子的乡愁,是游子的向往。太和岭口村不能没有太和泉,它是这块土地的灵魂所在;游人来太和岭口不能不欣赏太和泉,它是太和岭口村的胜景。

太和泉需要加倍的珍惜、呵护和美化。(马春生)

(责任编辑:李冬梅)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